新型H形梁与H形柱弱轴栓焊混合连接的受力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课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 ·新型钢结构梁柱节点的设计理念 | 第12-13页 |
| ·新型钢结构梁柱节点的设计思想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实验研究 | 第13-15页 |
| ·有限元分析研究 | 第15-16页 |
| ·梁柱弱轴连接节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梁柱弱轴节点的试验研究 | 第19-43页 |
| ·引言 | 第19页 |
| ·试验概况 | 第19-31页 |
| ·试验目的 | 第19页 |
| ·梁柱连接的试件设计 | 第19-22页 |
| ·试验加载装置 | 第22-23页 |
| ·试验测试内容及测试仪器 | 第23-26页 |
| ·试验加载制度 | 第26-27页 |
| ·试验现象 | 第27-31页 |
| ·试验结果及结果分析 | 第31-40页 |
| ·P—△滞回曲线 | 第31-33页 |
| ·骨架曲线 | 第33-34页 |
| ·延性系数 | 第34-36页 |
| ·耗能系数 | 第36-37页 |
| ·刚度退化 | 第37-38页 |
| ·节点的—θ曲线及破坏特征 | 第38-40页 |
| ·试验所得体会 | 第40页 |
| ·设计建议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梁柱弱轴节点的有限元分析 | 第43-64页 |
| ·塑性力学基本法则 | 第43-45页 |
| ·屈服准则 | 第43-44页 |
| ·流动准则 | 第44页 |
| ·强化准则 | 第44-45页 |
| ·计算程序的选用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5-48页 |
| ·计算程序的选用 | 第45页 |
| ·ANSYS功能简介 | 第45-46页 |
| ·单元选取与模型的建立 | 第46-48页 |
| ·ANSYS分析中的关键问题 | 第48-52页 |
| ·材料特性定义 | 第48页 |
| ·接触分析 | 第48-50页 |
| ·螺栓预拉力的模拟 | 第50页 |
| ·边界约束及加载制度的确定 | 第50-52页 |
| ·求选项设置 | 第52页 |
|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2-63页 |
| ·JD1-2非线性有限元模拟与试验的比较 | 第52-55页 |
| ·JD2-2非线性有限元模拟与试验的比较 | 第55-57页 |
| ·节点的内力分布及破坏机理 | 第57-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第四章 新型梁柱弱轴连接形式参数分析 | 第64-79页 |
| ·轴压比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64-68页 |
| ·蒙皮板高度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68-71页 |
| ·滞回性能分析 | 第69-70页 |
| ·应力、应变分析 | 第70-71页 |
| ·蒙皮板厚度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71-74页 |
| ·滞回性能分析 | 第71-72页 |
| ·应力、应变分析 | 第72-74页 |
| ·加劲肋厚度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74-77页 |
| ·滞回性能分析 | 第74-75页 |
| ·应力、应变分析 | 第75-77页 |
| ·设计建议 | 第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3页 |
| ·结论及设计、施工建议 | 第79-82页 |
| ·结论 | 第79-81页 |
| ·设计、施工建议 | 第81-82页 |
| ·展望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专利情况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