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炮制、制剂论文

退障凝胶的制剂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1-14页
Abstract第14-17页
缩略语第17-18页
前言第18-20页
文献综述第20-50页
 一、白内障的研究进展第20-28页
  1 概述第20页
  2 病因病机第20-22页
   ·西医认识第20-21页
     ·营养障碍学说第20页
     ·氧化学说第20-21页
     ·渗透压学说第21页
     ·醌型学说第21页
   ·中医认识第21-22页
  3 药物治疗第22-25页
   ·西药制剂第22页
   ·中草药制剂第22-25页
     ·内治法第23-24页
     ·中医外治第24-25页
  4 开发抗白内障中药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第25页
  参考文献第25-28页
 二、退障凝胶处方分析及理化性质相关的资料第28-37页
  1 处方分析第28-30页
   ·单味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第28-29页
   ·复方配伍关系第29-30页
  2 理化性质的文献资料第30-37页
 三、药用凝胶的研究进展第37-50页
  1 概述第37页
  2 分类第37-40页
   ·按剂型分第37-38页
   ·按给药途径分第38页
   ·按对环境响应分第38-40页
     ·温度敏感型凝胶第38页
     ·pH 敏感型凝胶第38-39页
     ·葡萄糖敏感型凝胶第39页
     ·电场敏感型凝胶第39-40页
     ·其他敏感型凝胶第40页
  3 凝胶制剂处方设计第40-43页
   ·选择适宜的基质第40页
   ·选择适宜的润湿剂第40-41页
   ·选择适宜的溶剂第41页
   ·选择适宜的 pH 调节剂第41-42页
   ·选择适宜的渗透压调节剂第42页
   ·选择适宜的促渗剂第42-43页
   ·选择适宜的表面活性剂第43页
   ·保湿剂、稳定剂、防腐剂及其他第43页
  4 凝胶制剂的制备工艺第43-44页
  5 凝胶制剂的质量评价第44-46页
   ·性状第44-45页
   ·含量测定第45页
   ·稳定性研究第45页
   ·其他第45-46页
  6 展望第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实验研究第50-97页
 第一部分 退障凝胶的提取工艺研究第50-55页
  1 仪器与试药第50页
   ·仪器第50页
   ·试药第50页
  2 方法与结果第50-53页
   ·提取工艺的优化第50-52页
     ·正交实验设计第50页
     ·含量测定第50-52页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第50页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50-51页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51页
       ·测定法第51-52页
     ·结果分析第52页
       ·直观分析第52页
       ·方差分析第52页
   ·工艺验证性实验第52页
   ·除杂工艺的优化第52-53页
   ·制成总量考察第53页
  3 小结与讨论第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第二部分 退障凝胶的成型工艺研究第55-68页
  第一节 凝胶基质种类及成型工艺的筛选第55-59页
   1 仪器与试药第55页
   2 方法与结果第55-58页
   ·基质种类的筛选第55-57页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第55页
     ·羧甲基纤维素(CMC)第55-56页
     ·CP 系列第56页
     ·明胶、阿拉伯胶、西黄蓍胶第56页
     ·筛选结果第56-57页
   ·制备工艺的优选第57-58页
     ·胶液的配制方法第57页
     ·pH 调节剂的种类第57-58页
     ·pH 调节剂的加入顺序第58页
   3 小结与讨论第58页
   参考文献第58-59页
  第二节 CCD-RSM 优化退障凝胶处方第59-68页
   1 仪器与试药第59页
   2 方法与结果第59-67页
   ·退障凝胶的制备第59页
   ·粘度测定及流变学考察第59页
   ·释放度测定第59-60页
   ·星点设计第60-67页
     ·确定试验指标第60页
     ·选择因素和水平第60-61页
     ·试验安排及指标测定结果第61页
     ·数据处理─三种数学模型拟合和简化第61-62页
     ·模型的选择及统计分析结果第62-66页
     ·最优条件验证第66-67页
   3 小结与讨论第67页
   ·粘度第67页
   ·流变学第67页
   ·释放度第67页
   ·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第67页
   参考文献第67-68页
 第三部分 退障凝胶的体外释药及安全性评价研究第68-85页
  第一章 退障凝胶的体外释药研究第68-75页
   1 仪器与试药第68页
   2 方法与结果第68-73页
   ·退障凝胶的制备第68页
   ·退障眼膏的制备第68-69页
   ·大黄素、大黄酚的测定方法第69-70页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第69页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69页
     ·空白对照溶液的制备第69页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第69页
     ·标准曲线的制备第69-70页
     ·精密度试验第70页
     ·加样回收率试验第70页
   ·体外释药试验第70页
   ·退障凝胶与退障眼膏的体外释药比较第70-71页
     ·两种剂型中大黄素的释放比较第70-71页
     ·两种剂型大黄酚的释放比较第71页
     ·凝胶中大黄素与大黄酚的释放比较第71页
   ·数据拟合处理第71-73页
     ·释放模型及释放机制拟合第72页
     ·相似因子拟合第72-73页
   3 小结与讨论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5页
  第二章 退障凝胶眼部刺激性实验第75-80页
   1 摘要第75页
   2 试验目的第75页
   3 试验材料第75页
   4 试验方法第75-77页
   5 试验结果第77-79页
   6 结论第79-80页
  第三章 退障凝胶过敏性实验第80-85页
   1 摘要第80页
   2 试验目的第80页
   3 试验材料第80-81页
   4 试验方法第81-82页
   5 试验结果第82-84页
   6 结论第84-85页
 第四部分 退障凝胶的质量标准研究第85-91页
  1 仪器与试药第85页
  2 方法与结果第85-89页
   ·性状第85页
   ·鉴别第85-87页
     ·决明子、何首乌的薄层鉴别第85-86页
     ·羌活的薄层鉴别第86页
     ·威灵仙的薄层鉴别第86-87页
   ·检查第87页
     ·pH第87页
     ·黏度第87页
     ·其他第87页
   ·含量测定第87-89页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第87页
     ·溶液的制备第87-88页
       ·对照品溶液第87页
       ·供试品溶液第87-88页
       ·空白对照溶液第88页
     ·线性关系考察第88页
     ·精密度试验第88页
     ·重复性试验第88页
     ·稳定性试验第88页
     ·回收率试验第88-89页
     ·含量测定第89页
  3 小结与讨论第89-90页
   ·薄层鉴别第89页
   ·含量测定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1页
 第五部分 退障凝胶的稳定性研究第91-97页
  1 仪器与试药第91页
  2 方法与结果第91-96页
   ·质量控制第91页
   ·影响因素实验第91-92页
     ·光加速试验第91页
     ·高湿试验第91页
     ·高温试验第91页
     ·低温试验第91页
     ·冷冻试验第91页
     ·离心试验第91-92页
   ·初步稳定性试验第92-96页
  3 小结与讨论第96页
  参考文献第96-97页
全文总结第97-99页
致谢第99-100页
个人简历第100-101页
附图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研究
下一篇:重组溶葡萄球菌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生物学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