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设计论文--商业用地下建筑论文

地下商业空间可识别性设计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3页
1 绪论第13-23页
   ·论文的选题和研究背景第13-18页
     ·论文的选题第13-16页
     ·论文的研究背景第16-18页
   ·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第18-20页
     ·论文的研究对象第18-19页
     ·论文的研究目的第19-20页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第20-23页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20页
     ·论文的研究框架第20-23页
2 地下商业空间概念综述第23-39页
   ·地下商业空间的定义第23-26页
     ·地下空间第23-24页
     ·狭义的地下商业空间第24-25页
     ·广义的地下商业综合体第25-26页
   ·国外地下商业空间的发展第26-31页
     ·欧美第26-28页
     ·日本第28-31页
   ·我国地下商业空间的发展、类型与城市功能第31-36页
     ·发展历程第31-34页
     ·类型第34-35页
     ·城市功能第35-36页
   ·现阶段我国地下商业空间存在的问题第36-37页
   ·本章小结第37-39页
3 地下商业空间环境认知及可识别性需求第39-55页
   ·人对环境的感知第39-42页
     ·环境的概念第39页
     ·环境和人的行为的对应关系第39-40页
     ·知觉的概念第40-41页
     ·人对环境的感知第41-42页
   ·可识别性概念的引入第42-45页
     ·识别第42页
     ·识别的对象和层次第42-44页
     ·环境的可识别性第44-45页
   ·地下商业空间的可识别性需求第45-47页
     ·人在地下空间的心理环境第45-46页
     ·地下商业空间的可识别性需求第46-47页
   ·地下商业空间可识别性设计的理论依据第47-53页
     ·格式塔心理学第47-49页
     ·环境视觉原理第49-52页
     ·认路模式第52-53页
   ·本章小结第53-55页
4 地下商业空间可识别性设计要点及其策略分析第55-75页
   ·地下商业空间可识别性设计要点分类第55-58页
     ·按内外关系划分第55-56页
     ·按构成要素划分第56-58页
   ·地下商业空间外部入口环境可识别性设计策略第58-64页
     ·加强外部入口自身形态的可识别性第58-62页
     ·加强外部入口与城市意象要素的对应关系第62-64页
   ·地下商业空间内部空间环境可识别性设计策略第64-72页
     ·地下商业空间平面组织形式第64-67页
     ·加强内部空间环境整体秩序性和方位感第67-69页
     ·加强内部空间环境与城市行为的关系第69-70页
     ·运用人的注意规律和识记特点组织内部空间环境第70-72页
   ·本章小结第72-75页
5 地下商业空间意象要素的可识别性设计策略第75-93页
   ·建立空间系统的意象要素第75-76页
   ·区域第76-79页
     ·利用功能分区形成区域第76-77页
     ·利用“主题单元”形成区域第77页
     ·利用节点辐射形成区域第77-78页
     ·建立从大到小的区域层次第78-79页
   ·路径第79-83页
     ·赋予各条街道功能上的相对重要性第79-82页
     ·赋予各条街道鲜明的特性第82-83页
   ·节点第83-89页
     ·类型第84页
     ·强调程度第84-86页
     ·形式第86页
     ·中庭第86-89页
   ·标志第89-92页
     ·标志序列第89-90页
     ·入口第90-92页
   ·建构地下商业空间空间意象要素的认知地图第92页
   ·本章小结第92-93页
6 地下商业空间环境形态要素的可识别性设计策略第93-109页
   ·环境形态的构成要素第93页
   ·界面第93-96页
     ·加强底界面的人流导向作用第93-94页
     ·加强侧界面的视觉标识作用第94-95页
     ·加强顶界面的功能分区提示第95-96页
   ·光环境第96-100页
     ·人工照明系统的类型第96-97页
     ·利用光环境增强空间区域感第97-98页
     ·利用光环境形成空间的诱导第98页
     ·利用光环境强调重点的部位第98-100页
   ·色彩第100-103页
     ·色彩的知觉特征第100-101页
     ·色彩设计加强环境可识别性第101-103页
   ·方向诱导标识系统第103-106页
     ·设置原则第103-104页
     ·设计原则第104-106页
   ·本章小结第106-109页
7 结语第109-111页
致谢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5页
附录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滨水公共开放空间设计探讨与分析--以重庆市主城区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为例
下一篇:滨水公共开放空间设计探讨与分析--以重庆市主城区滨江公共开发空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