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8-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8-9页 |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0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2-20页 |
·公共财政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12-14页 |
·古典学派的公共财政理论 | 第12页 |
·凯恩斯主义的公共财政理论 | 第12-13页 |
·20 世纪70 年代后的公共财政理论 | 第13-14页 |
·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 | 第14-16页 |
·公共部门理论 | 第14-15页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5页 |
·公共选择理论 | 第15-16页 |
·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 第16-17页 |
·资源配置职能 | 第16页 |
·收入分配职能 | 第16-17页 |
·经济稳定职能 | 第17页 |
·公共财政政策及其作用 | 第17-20页 |
·公共财政收入政策及其作用 | 第17-18页 |
·公共财政支出政策及其作用 | 第18-20页 |
3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状况考察 | 第20-30页 |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的阶段性变化 | 第20-22页 |
·农民收入高速增长阶段(1978~1984 年) | 第20页 |
·农民收入波动增长阶段(1985~1988 年) | 第20-21页 |
·农民收入停滞徘徊阶段(1989~1991 年) | 第21页 |
·农民收入缓慢回升阶段(1992~1996 年) | 第21页 |
·农民收入持续下降阶段(1997~2000 年) | 第21-22页 |
·农民收入恢复性增长阶段(2001~2006 年). | 第22页 |
·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突出表怔 | 第22-24页 |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 第22-23页 |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 第23页 |
·农民之间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 第23-24页 |
·农民收入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 第24页 |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财政因素分析 | 第24-30页 |
·农民税费负担仍比较重 | 第24-25页 |
·财政农业投入总量偏低且结构不合理 | 第25-26页 |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 第26-27页 |
·城乡二元的财政政策 | 第27-28页 |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 | 第28-30页 |
4 公共财政支持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必要性分析 | 第30-34页 |
·农民收入增长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持 | 第30-32页 |
·农民是弱势群体,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持 | 第30页 |
·农业是基础弱质产业,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持 | 第30-31页 |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持 | 第31-32页 |
·公共财政具有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功能 | 第32-34页 |
·导向示范功能 | 第32页 |
·协调分配功能 | 第32-33页 |
·“助推器”功能 | 第33-34页 |
5 国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公共财政政策措施及启示 | 第34-38页 |
·国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公共财政政策措施 | 第34-36页 |
·对农业生产投入巨额财政 | 第34页 |
·采取多种收入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 | 第34-35页 |
·实施综合开发增加农民收入 | 第35页 |
·重视农村教育投入和农业科技进步 | 第35页 |
·促进农业保险与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 | 第35-36页 |
·根据WTO 规则适时调整公共财政政策 | 第36页 |
·国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公共财政政策措施的启示 | 第36-38页 |
·对农民直接补贴,促进农民增收 | 第36页 |
·统一城乡税制,减轻农民负担 | 第36页 |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 | 第36-37页 |
·鼓励农业保险 | 第37页 |
·充分利用WTO 规则调整财政支农政策 | 第37-38页 |
6 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公共财政政策选择 | 第38-42页 |
·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确保资金总量稳定增长 | 第38页 |
·积极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突出财政支农支出重点 | 第38-40页 |
·加强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 第38-39页 |
·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和农业科技研究的支出 | 第39页 |
·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支出 | 第39-40页 |
·充分利用WTO 规则调整财政支持方式 | 第40页 |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逐步统一城乡税制 | 第40-41页 |
·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加强支农资金管理 | 第41-42页 |
7 结论 | 第42-43页 |
·论文结论 | 第42页 |
·论文的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