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论文--地下水资源管理论文

面向生态的干旱地区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以天山北麓为例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选题依据和意义第12-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3-16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存在问题第16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二章 自然地理概况及水文地质条件第18-25页
   ·自然地理概况第18-20页
     ·研究区范围第18页
     ·地形地貌第18页
     ·气象、水文第18-20页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第20-25页
     ·地层岩性第20-22页
     ·构造及新构造运动第22-23页
     ·水文地质条件第23-25页
第三章 研究区地下水的生态环境功能第25-35页
   ·研究区的地下水及生态环境状况第25-30页
     ·区域地下水循环第25-27页
     ·地下水的状态第27-29页
     ·生态环境状况第29-30页
   ·地下水引发的表生生态环境效应第30-33页
     ·由地下水的水量变化所引发的生态环境效应第31-32页
     ·由地下水的水质变化所引发的生态环境效应第32-33页
     ·由地下水的埋深所引发的生态环境效应第33页
     ·地下水的生态环境功能第33页
   ·影响干旱地区地下水生态环境效应的主要因素第33-35页
第四章 面向生态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第35-57页
   ·面向生态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探讨第35-36页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第36-38页
     ·模型模拟区范围第36页
     ·模拟区含水层结构概化第36-37页
     ·水动力特征概化第37页
     ·边界条件概化第37-38页
   ·集中参数水量模型第38-48页
     ·评价类型区划分第38-39页
     ·研究区地下水均衡计算模型第39-40页
     ·均衡项计算第40-43页
     ·均衡计算结果第43-45页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第45-48页
   ·分布参数地下水流模型第48-56页
     ·研究区地下水流数学模型第48页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的校正第48-56页
   ·模型可靠性分析第56-57页
第五章 面向生态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第57-77页
   ·评价的合理的生态约束条件和准则第57页
   ·地下水预测方案及允许开采量第57-77页
     ·开采方案的设计及有关问题的处理第57-58页
     ·预测方案Ⅰ第58-64页
     ·预测方案Ⅱ第64-70页
     ·预测方案Ⅲ第70-77页
结论与建议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支持移动传感器网络的MAC协议研究
下一篇:华县魏三庄傍河水源地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