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绪论 | 第13-22页 |
第一章 “稼轩体”的异军突起 | 第22-32页 |
第一节 豪放深雅——“稼轩体”本色论 | 第22-26页 |
第二节 “稼轩体”之于“豪放派”、“辛派”的意义 | 第26-32页 |
第二章 “辛派词人”的形成与界定 | 第32-47页 |
第一节 时代风会与辛派词人的形成 | 第32-38页 |
第二节 “辛派词人”界定 | 第38-40页 |
第三节 辛派主要词人及词集叙录 | 第40-47页 |
第三章 辛派词人的词学思想 | 第47-70页 |
第一节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辛弃疾的词学观 | 第48-52页 |
第二节 “一抑一扬”、“一分为二”——陆游的词学观 | 第52-56页 |
第三节 “别有诗余继变风”——刘克庄的词学观 | 第56-61页 |
第四节 “特以意高下”——刘辰翁的词学观 | 第61-64页 |
第五节 其他词人的词学观 | 第64-67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67-70页 |
第四章 辛派词人的创作特征 | 第70-95页 |
第一节 词体创作功能的转移 | 第70-80页 |
一、词体传统功能在南宋面临的挑战及“姜派”词人的应对 | 第70-72页 |
二、辛派词人与音律 | 第72-74页 |
三、辛派词人与词调 | 第74-77页 |
四、辛派主要创作目的 | 第77-80页 |
第二节 关怀现实的内容 | 第80-85页 |
一、歌颂抗金事业和正义战争 | 第80-81页 |
二、渴望、呼唤英雄人物,以英雄许人或自许 | 第81-82页 |
三、抒发壮志难酬、国难日深的悲愤 | 第82-83页 |
四、对统治者投降误国政策的批评及对国事的忧患 | 第83-84页 |
五、以旷达之作表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 第84-85页 |
第三节 词体形式的解放 | 第85-95页 |
一、镕铸经史子语入词 | 第85-88页 |
二、以议论为词与词的散文化倾向 | 第88-91页 |
三、以戏笔为词 | 第91-95页 |
第五章 前期辛派词人(1113~1207) | 第95-142页 |
第一节 豪情与悲愤的交织——陆游《放翁词》 | 第95-103页 |
一、悲愤沉郁的爱国词 | 第96-100页 |
二、于旷达闲散中寓人事沧桑 | 第100-103页 |
第二节 光明磊落的胸襟与人格——陈亮《龙川词》 | 第103-111页 |
一、与辛弃疾的交游与酬唱 | 第104-105页 |
二、斩截豪放的辛派强音 | 第105-108页 |
三、用经用史,议论纵横 | 第108-111页 |
第三节 “生虽穷而气不穷,死虽穷而名不穷”——刘过《龙洲词》 | 第111-118页 |
一、对辛弃疾的仰慕与追随 | 第111-113页 |
二、“胸中块垒浇不下,时吐劲气嘘青红” | 第113-115页 |
三、悲歌击楫气填膺 | 第115-117页 |
四、刘过词的庸俗与粗豪之弊 | 第117-118页 |
第四节 其他词人 | 第118-140页 |
韩元吉 | 第118-122页 |
毛开 | 第122-124页 |
黄中辅 | 第124页 |
王质 | 第124-125页 |
丘崈 | 第125-126页 |
京镗 | 第126-128页 |
赵善括 | 第128-129页 |
韩玉 | 第129-130页 |
杨炎正 | 第130-132页 |
张鎡 | 第132-133页 |
汪莘 | 第133-135页 |
杜旟 | 第135-136页 |
刘仙伦 | 第136-137页 |
韩淲 | 第137-138页 |
程珌 | 第138-140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六章 中期辛派词人(1208~1265) | 第142-191页 |
第一节 “一片忧国丹心”的戴复古 | 第142-147页 |
一、漫游与爱国情怀:山河永不改,人事尽沧桑 | 第143-145页 |
二、气势雄放的爱国词 | 第145-146页 |
三、用创新意识去解放词体 | 第146-147页 |
第二节 “算事业须由人做”的刘克庄 | 第147-159页 |
一、“志在有为”的豪放爱国词 | 第148-151页 |
二、内容丰富,词风多样化 | 第151-156页 |
三、以文为词,用经用史 | 第156-159页 |
第三节 其他词人 | 第159-188页 |
洪咨夔 | 第159-161页 |
徐鹿卿 | 第161-162页 |
刘学箕 | 第162-164页 |
吴泳 | 第164-165页 |
岳珂 | 第165-166页 |
黄机 | 第166-168页 |
葛长庚 | 第168-170页 |
宋自逊 | 第170-171页 |
吴渊 | 第171-173页 |
李好古 | 第173-174页 |
吴潜 | 第174-176页 |
李曾伯 | 第176-179页 |
方岳 | 第179-182页 |
李昴英 | 第182-184页 |
姚勉 | 第184-186页 |
陈人杰 | 第186-188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88-191页 |
第七章 后期辛派词人(1265~1317) | 第191-220页 |
第一节 “托喻深而树义厚”的刘辰翁词 | 第192-199页 |
一、深刻反映社会人生的志士词 | 第192-196页 |
二、广纳博取,以文为词 | 第196-199页 |
第二节 南宋词坛最后一道灿烂的光芒——文天祥 | 第199-202页 |
第三节 其他词人 | 第202-216页 |
文及翁 | 第202-203页 |
王弈 | 第203-205页 |
邓剡 | 第205-206页 |
汪梦斗 | 第206-207页 |
赵文 | 第207-208页 |
汪元量 | 第208-211页 |
黎廷瑞 | 第211-212页 |
陈德武 | 第212-213页 |
罗志仁 | 第213-214页 |
刘将孙 | 第214-216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216-220页 |
结语 | 第220-2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226页 |
后记 | 第2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