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5页 |
一、中医大肠湿热证 | 第10-11页 |
二、中医湿热证动物模型 | 第11-12页 |
三、白细胞介素(IL)-1,-2,-6 | 第12-13页 |
四、葛根芩连汤 | 第13-15页 |
1. 中医大肠湿热证模型的研制 | 第15-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5-22页 |
·结果 | 第22-28页 |
·大肠湿热证大肠杆菌模型研制 | 第22页 |
·大肠湿热证轮状病毒模型研制 | 第22-23页 |
·大肠湿热证大肠杆菌+轮状病毒模型研制 | 第23-24页 |
·大肠湿热证幼鼠轮状病毒模型研制 | 第24-28页 |
·讨论 | 第28-31页 |
2. 葛根芩连汤对大肠湿热证模型的影响 | 第31-40页 |
·材料与方法(同第一部分) | 第31-32页 |
·结果 | 第32-37页 |
·葛根芩连汤对大肠杆菌模型的影响 | 第32-33页 |
·葛根芩连汤对轮状病毒模型的影响 | 第33-35页 |
·葛根芩连汤对大肠杆菌+轮状病毒模型的影响 | 第35-37页 |
·讨论 | 第37-40页 |
全文小结 | 第40-41页 |
一、结论 | 第40页 |
二、创新点 | 第40页 |
三、设想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图 | 第43-46页 |
缩略词 | 第46-47页 |
附录:论著 葛根芩连汤对中医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血清IL-1,IL-2,IL-6的影响 | 第47-52页 |
成果 | 第52-53页 |
论文统计学审稿证明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