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第一章 自认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8-12页 |
| ·自认的概念 | 第8页 |
| ·自认的属性 | 第8-10页 |
| ·自认属性概述 | 第8-9页 |
| ·自认是一种证据规则 | 第9-10页 |
| ·自认的对象 | 第10-11页 |
| ·自认的价值 | 第11-12页 |
| ·在维护司法公正方面 | 第11-12页 |
| ·在提高诉讼效益方面 | 第12页 |
| 第二章 理论上对自认的分类 | 第12-14页 |
| ·诉讼上的自认与诉讼外的自认 | 第12-13页 |
| ·完全的自认与附加限制的自认 | 第13页 |
| ·对事实的自认与对诉讼请求的自认 | 第13-14页 |
| ·当事人的自认与代理人的自认 | 第14页 |
| ·明示的自认与默示的自认 | 第14页 |
| 第三章 自认的效力及其理论基础 | 第14-27页 |
| ·诉讼上自认的效力 | 第15-18页 |
| ·对当事人及法院的效力 | 第15-16页 |
| ·自认对法院约束力的根据 | 第16-17页 |
| ·自认对自认一方当事人约束力的根据 | 第17-18页 |
| ·自认对对方当事人的免证效力、约束力及根据 | 第18页 |
| ·自认效力的例外情形 | 第18-23页 |
| ·人事诉讼中的自认 | 第19-20页 |
| ·法院依职权调查事项所作的自认 | 第20页 |
| ·法律上免证事项所作的自认 | 第20页 |
| ·法院调解、和解中的自认 | 第20-21页 |
| ·非本诉中的自认 | 第21页 |
| ·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合法利益的虚伪自认 | 第21-22页 |
| ·诉讼外自认不具有自认效力 | 第22页 |
| ·英美法系国家的某些特殊情形 | 第22-23页 |
| ·自认的撤销 | 第23-26页 |
| ·自认制度的法理基础 | 第26-27页 |
| ·辩论主义 | 第26-27页 |
| ·处分权主义 | 第27页 |
| ·诉讼经济主义 | 第27页 |
| 第四章 对完善我国自认制度的几点建议 | 第27-37页 |
| ·我国的自认制度现状 | 第27-28页 |
| ·自认制度缺少正当性的约束 | 第27-28页 |
| ·法官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第28页 |
| ·完善我国自认制度的若干建议 | 第28-37页 |
| ·我国的民事诉讼自认制度应当以当事人主义为诉讼模式 | 第28-31页 |
| ·我国的民事诉讼自认制度应当确立以辩论主义为核心 | 第31-32页 |
| ·自认制度的正当性要求程序公正的理念 | 第32-33页 |
| ·完善的立法对完善自认制度至关重要 | 第33-37页 |
| ·立法上应当规定自认仅是指对案件事实的承认 | 第33-34页 |
| ·立法上应当完善关于拟制自认问题的规定 | 第34页 |
| ·立法应该明确规定诉讼上自认的法律效力 | 第34-35页 |
| ·明确自认的属性,将其确立为一项证据规则 | 第35页 |
| ·应明确规定诉讼外自认不具有自认的效力 | 第35-36页 |
| ·在明确自认对象的同时需要分清自认与认诺的区别 | 第36-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注释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