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山羊痘病毒抗凋亡毒力因子基因的克隆及鉴定
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前言 | 第9-21页 |
1 山羊痘的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山头痘的流行状况 | 第9-10页 |
·山头痘的感染症状 | 第10页 |
·诊断方法与防治 | 第10-11页 |
2 山羊痘病毒的分类 | 第11-12页 |
·山头痘病毒的分类 | 第11-12页 |
·脊索动物痘病毒之间的关系 | 第12页 |
3 山头痘病毒的形态特征 | 第12-13页 |
4 山头痘病毒的分子结构 | 第13-15页 |
·山羊痘病毒的基因结构 | 第13-14页 |
·病毒DNA的复制 | 第14页 |
·病毒DNA的表达 | 第14-15页 |
·山羊痘病毒与其它痘病毒之间的关系 | 第15页 |
5 山羊痘病毒与细胞凋亡 | 第15-20页 |
·细胞凋亡与坏死 | 第15-16页 |
·细胞凋亡的主要途经 | 第16-18页 |
·痘病毒的抗凋亡因子 | 第18-20页 |
6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35页 |
1 材料 | 第21-25页 |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病毒、细胞、菌株及载体 | 第21页 |
·引物合成 | 第21-22页 |
·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22-24页 |
·仪器 | 第24-25页 |
2 方法 | 第25-35页 |
·细胞培养 | 第25页 |
·病毒繁殖 | 第25-26页 |
·山羊痘病毒的致细胞凋亡作用 | 第26-27页 |
·山羊痘病毒基因组的提取 | 第27页 |
·山羊痘病毒抗凋亡毒力因子基因的克隆及鉴定 | 第27-31页 |
·抗凋亡毒力因子基因mRNA的动力学变化分析 | 第31-35页 |
实验结果 | 第35-46页 |
1 细胞凋亡实验 | 第35-37页 |
·细胞病变 | 第35页 |
·荧光染色及细胞凋亡统计 | 第35-37页 |
·细胞死亡率统计 | 第37页 |
·感染细胞DNA Ladder提取 | 第37页 |
2 山羊痘病毒抗凋亡毒力因子基因的克隆 | 第37-42页 |
·PCR扩增抗凋亡毒力因子基因 | 第37-39页 |
·阳性克隆子的筛选及鉴定 | 第39页 |
·测序结果及分析 | 第39-41页 |
·抗凋亡毒力因子基因性质及功能分析 | 第41-42页 |
3 抗凋亡毒力因子基因mRNA动力学变化 | 第42-46页 |
·细胞病毒总RNA提取 | 第42-43页 |
·RT-PCR循环数的确定 | 第43-45页 |
·抗凋亡毒力因子基因mRNA的动力学变化 | 第45-46页 |
讨论 | 第46-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