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及特征 | 第10-26页 |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 第10-14页 |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 第10-11页 |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 | 第11-12页 |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和联系 | 第12-14页 |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 第14-20页 |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合”特征及原则 | 第14-16页 |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各种存在的和谐 | 第16-17页 |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17-19页 |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 第19-20页 |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 第20-26页 |
1、人自身的和谐 | 第20-21页 |
2、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 第21-22页 |
3、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 第22-23页 |
4、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 第23-26页 |
第二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探索 | 第26-39页 |
一、中国的和谐思想 | 第26-30页 |
1、儒家和谐思想 | 第26-27页 |
2、道家和谐思想 | 第27-28页 |
3、墨家和谐思想 | 第28-30页 |
二、西方的和谐思想 | 第30-36页 |
1、古希腊时期的和谐思想 | 第30-31页 |
2、近代西方和谐思想 | 第31-34页 |
3、现代西方和谐思想 | 第34-36页 |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 | 第36-39页 |
1、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 第36-37页 |
2、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 | 第37-39页 |
第三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建构 | 第39-53页 |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建构何以可能 | 第39-43页 |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需要价值建构 | 第39-40页 |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建构是否可能 | 第40-41页 |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建构究竟是何以可能的 | 第41-43页 |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建构 | 第43-53页 |
1、人自身和谐的价值建构 | 第43-44页 |
2、人与人关系和谐的价值建构 | 第44-46页 |
3、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价值建构 | 第46-48页 |
4、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价值建构 | 第48-50页 |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和谐统一的价值建构 | 第50-53页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注释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