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一、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 第11-13页 |
| (一) 劳动争议的含义 | 第11页 |
| (二) 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 第11-13页 |
| 二、世界范围内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比较 | 第13-17页 |
| (一) 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应用 | 第13-14页 |
| (二) 国外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 第14-16页 |
| (三) 劳动争议解决模式的价值取向归纳 | 第16-17页 |
| 三、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缺陷 | 第17-26页 |
| (一) 《劳动法》中仲裁申请时效的极不合理性 | 第17-19页 |
| (二) 诉前强制仲裁制度已不利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及时解决 | 第19-22页 |
| (三) 劳动仲裁与诉讼之间的冲突愈加明显 | 第22-24页 |
| (四) 人民法院对仲裁裁决进行审查不合法理 | 第24-25页 |
| (五) 劳动仲裁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仲裁与诉讼的脱节 | 第25-26页 |
| 四、构建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衔接机制 | 第26-35页 |
| (一) 关于原被告主体地位的衔接 | 第26-27页 |
| (二) 关于个体经济组织作为仲裁主体与诉讼主体的衔接 | 第27-29页 |
| (三) 仲裁裁决与法院判决的衔接 | 第29-30页 |
| (四) 仲裁反诉与诉讼反诉程序的衔接 | 第30-31页 |
| (五) 适用诉讼时效审理劳动争议案件 | 第31-33页 |
| (六) 仲裁裁决后,劳动诉讼中增加诉讼请求的情况处理 | 第33页 |
| (七) 对仲裁不予受理的劳动争议的司法救济 | 第33-34页 |
| (八) 正确处理未经仲裁程序直接进入诉讼的案件 | 第34-35页 |
| 五、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重构设想 | 第35-44页 |
| (一) 强化劳动争议的调解功能 | 第35-37页 |
| (二) 摸索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 第37-40页 |
| (三) “只裁不审”制的模式构建 | 第40-41页 |
| (四) 尝试对劳动争议的自愿仲裁模式 | 第41-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