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页 |
| 第一节 宋代以前的辨伪学 | 第9-12页 |
| 第二节 欧阳修的疑古辨伪成果 | 第12-34页 |
| 一、欧阳修对儒家经典的质疑 | 第13-25页 |
| (一) 对《易》的质疑 | 第13-18页 |
| (二) 对《诗》的质疑 | 第18-23页 |
| (三) 对《尚书》的质疑 | 第23-24页 |
| (四) 对《周礼》的质疑 | 第24-25页 |
| 二、欧阳修对汉唐传注的质疑 | 第25-33页 |
| (一) 对毛《传》、郑《笺》的猛烈批判 | 第25-32页 |
| (二) 对《春秋》三传的质疑 | 第32-33页 |
| 三、欧阳修的疑史 | 第33-34页 |
| 第三节 欧阳修疑古辨伪思想产生的原因 | 第34-47页 |
| 一 欧阳修疑古辨伪思想产生的时代原因 | 第34-39页 |
| (一) 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使宋代学人的理性精神大大增强 | 第35-37页 |
| (二) 佛教思想对宋代学人思想的影响 | 第37-38页 |
| (三) 雕版印书事业的发展为文人读书提供了优厚的条件 | 第38-39页 |
| 二 欧阳修疑古辨伪思想产生的个人原因 | 第39-47页 |
| (一) 韩、柳疑古思想对欧阳修疑古思想的启迪 | 第40-42页 |
| (二) 理性地审视经典是欧阳修疑古思想产生的直接因素之一 | 第42-44页 |
| (三) 以“致用”为目的的求实观念是欧阳修疑古思想产生的第二个推动因素 | 第44-47页 |
| 第四节 欧阳修疑古思想对北宋古文运动的影响 | 第47-51页 |
| 结语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