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7页 |
导论 | 第7-22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原因 | 第7-10页 |
二、涉及领域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三、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 第16-22页 |
第一部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政府主导视野的内涵及其价值解析 | 第22-55页 |
一、农村人力资源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2-24页 |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内涵解析 | 第24-28页 |
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府主导模式的确立与解读 | 第28-39页 |
(一) 何谓政府主导 | 第29-31页 |
(二)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府主导的主要依据 | 第31-34页 |
(三) 政府主导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 | 第34-39页 |
四、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背景的回顾与分析 | 第39-47页 |
(一)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历史回顾 | 第40-43页 |
(二)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背景 | 第43-47页 |
五、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意义的梳理 | 第47-55页 |
(一) 大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 第47-49页 |
(二) 民族素质提升的必然要求 | 第49-50页 |
(三) 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 第50-51页 |
(四)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51-53页 |
(五) 促进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 | 第53-55页 |
第二部分:我国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理论依据 | 第55-93页 |
一、我国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基本指导理论 | 第55-72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理论 | 第55-61页 |
(二)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有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观点 | 第61-69页 |
(三) 科学发展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 第69-72页 |
二、我国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可资借鉴的相关理论 | 第72-93页 |
(一) 人力资源理论 | 第72-76页 |
(二) 人力资本理论 | 第76-81页 |
(三) 社会资本理论 | 第81-86页 |
(四) 经济增长与发展相关理论 | 第86-89页 |
(五) 社会学相关理论 | 第89页 |
(六) 公共管理学相关理论 | 第89-93页 |
第三部分:现阶段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所面临的基本状况分析 | 第93-122页 |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 | 第93-100页 |
(一)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总体构成情况 | 第93-95页 |
(二)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 第95-100页 |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情况 | 第100-108页 |
(一)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 第101-103页 |
(二) 农村教育培训初见成效,但远未满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需求 | 第103-105页 |
(三) 农村劳动力转移发生显著变化,但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 第105-107页 |
(四) 农民自主开发意识逐步增强,但仍然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 第107-108页 |
三、政府主导方面存在的制约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因 | 第108-122页 |
(一) 政府主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制约 | 第108-111页 |
(二) 政府主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制约 | 第111-114页 |
(三) 政府主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组织制约 | 第114-117页 |
(四) 政府主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文化制约 | 第117-122页 |
第四部分: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典型经验对我国政府的借鉴和启示 | 第122-157页 |
一、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分析 | 第122-131页 |
(一) 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发演 | 第123-126页 |
(二) 对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发 | 第126-131页 |
二、美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经验对我国政府的启示 | 第131-138页 |
(一) 美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经验 | 第131-136页 |
(二) 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启示 | 第136-138页 |
三、拉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主要教训 | 第138-147页 |
(一) “拉美奇迹”和拉美城镇化 | 第139-142页 |
(二) 拉美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 第142-145页 |
(三) 对拉美城市化经验教训的反思 | 第145-147页 |
四、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 | 第147-157页 |
(一) 韩国新村运动的基本情况 | 第148-150页 |
(二) 韩国新村运动中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措施 | 第150-153页 |
(三) 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 | 第153-157页 |
第五部分 政府主导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实现途径 | 第157-188页 |
一、政府要扎实构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与制度支撑 | 第157-162页 |
(一) 确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系统 | 第157-159页 |
(二) 健全和完善政府主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安排 | 第159-162页 |
二、政府要积极构建多层次农村人力资源教育体系 | 第162-170页 |
(一) 积极创造农村人力资源教育体系建设的有利条件 | 第163-164页 |
(二) 由政府推动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人力资源教育体系 | 第164-170页 |
三、政府要不断健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长效机制 | 第170-177页 |
(一) 政府扶持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的有效构成 | 第171-173页 |
(二) 不断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项目建设——“阳光工程”评析 | 第173-177页 |
四、政府要精心打造立体化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网络 | 第177-181页 |
(一) 理顺思路,明确公共就业服务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 第178-179页 |
(二) 坚持政府推动,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 第179页 |
(三) 广开门路,大力发展各类职业介绍机构 | 第179-180页 |
(四) 改进政府服务,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质量 | 第180-181页 |
(五)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 第181页 |
五、政府要注意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个体和组织建设 | 第181-188页 |
(一) 注重精神教育,营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谐氛围 | 第181-183页 |
(二) 借助社会资本,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水平 | 第183-185页 |
(三) 强化合作意识,提升农村组织化程度 | 第185-188页 |
结语 | 第188-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196页 |
研究成果 | 第196-197页 |
内容提要 | 第197-202页 |
Abstract | 第202-208页 |
致谢 | 第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