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8页 |
| 1 养殖鱼虾类的免疫机制 | 第10-11页 |
| 2 免疫刺激剂的种类与特性 | 第11-12页 |
| ·革兰氏阳性菌与菌体肽聚糖 | 第11页 |
| ·革兰氏阴性菌与菌体LPS | 第11-12页 |
| ·从放线菌中提取的短肽 | 第12页 |
| ·酵母菌与菌体多糖 | 第12页 |
| 3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 第12-19页 |
| ·LPS的生物学构造 | 第12-13页 |
| ·LPS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 ·致病菌LPS对鱼类的免疫原性 | 第14-16页 |
| ·LPS的免疫原性研究 | 第14-15页 |
| ·LPS的免疫原性与其化学组成的关系 | 第15页 |
| ·LPS的免疫原性和免疫途径的关系 | 第15-16页 |
| ·LPS中的交叉抗原性研究 | 第16页 |
| ·LPS在鱼体内的吸收和分布 | 第16-18页 |
| ·LPS的受体学研究 | 第16-17页 |
| ·LPS在鱼体内的吸收和分布研究 | 第17-18页 |
| ·LPS的佐剂性研究 | 第18页 |
| ·LPS的丝裂原性研究 | 第18-19页 |
| 4 外膜蛋白(OUTER-MEMBRANEPROTEIN,OMP) | 第19-21页 |
| ·外膜蛋白的生物学结构 | 第19页 |
| ·外膜蛋白的生物学生理功能 | 第19-20页 |
| ·外膜蛋白的致病作用研究 | 第20页 |
| ·外膜蛋白的免疫学特性研究 | 第20-21页 |
| 5 脂多糖和外膜蛋白的提取工艺 | 第21-23页 |
| ·LPS的提取方法 | 第21-22页 |
| ·三氯醋酸法(Trichloroacetic Acid TCA) | 第21页 |
| ·温酚水法 | 第21页 |
| ·PCP法 | 第21-22页 |
| ·高压处理法 | 第22页 |
| ·DMSO法 | 第22页 |
| ·OMP的提取方法 | 第22-23页 |
| ·十二烷基肌氨酸法(Sarckosyl) | 第22-23页 |
| ·Triton X-100法 | 第23页 |
| ·其它方法 | 第23页 |
| 6 影响脂多糖和外膜蛋白表达的因素 | 第23-25页 |
| ·环境条件 | 第23页 |
| ·培养方式 | 第23-24页 |
| ·培养温度 | 第24页 |
| ·提取方法 | 第24页 |
| ·培养时间 | 第24页 |
| ·其它因素 | 第24-25页 |
| 7 免疫刺激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第25页 |
| ·降低饵料系数,促进生长 | 第25页 |
| ·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 | 第25页 |
| 8 免疫刺激剂的使用时间和添加剂量 | 第25-26页 |
| 9 免疫刺激剂的正确使用方法 | 第26页 |
| 10 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展望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鱼类3种致病菌粗脂多糖(LPS)对斑点叉尾鮰的免疫原性 | 第28-3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 ·材料 | 第28-29页 |
| ·方法 | 第29页 |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9-3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1页 |
| ·凝集抗体效价 | 第30页 |
| ·血液和头肾中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 | 第30-31页 |
| ·血液和头肾中吞噬细胞的杀菌活性 | 第31页 |
| 3 讨论 | 第31-34页 |
| 第三章 极端嗜冷细菌保护性抗原对鲫鱼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34-4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 ·材料 | 第34-35页 |
| ·试验鱼及供试菌株 | 第34页 |
| ·免疫原的制备 | 第34-35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制备 | 第35页 |
| ·溶壁微球菌的制备 | 第35页 |
| ·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 ·采血 | 第35页 |
| ·抗菌活力及溶菌活力的测定 | 第35页 |
| ·白细胞吞噬活性的测定 | 第35-36页 |
| ·血清酚氧化酶活力的测定 | 第36页 |
| ·白细胞数量的测定 | 第36页 |
| 2 结果 | 第36-39页 |
| ·保护性抗原对鲫鱼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 ·保护性抗原对鲫鱼血清溶菌酶活性、抗菌活力的影响 | 第37-38页 |
| ·保护性抗原对鲫鱼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影响 | 第38页 |
| ·保护性抗原对鲫鱼血清中酚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第38-39页 |
| 3 讨论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虫草菌粉对日本沼虾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41-4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 ·试验用虾及饲养饲料 | 第41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制备 | 第41-42页 |
| ·溶壁微球菌的制备 | 第42页 |
| ·攻毒菌液的制备 | 第42页 |
| ·采血 | 第42页 |
| ·抗菌活力及溶菌活力的测定 | 第42页 |
| ·血淋巴白细胞吞噬活性的测定 | 第42页 |
| ·血清酚氧化酶活力的测定 | 第42-43页 |
| ·攻毒试验 | 第43页 |
| 2 结果 | 第43-44页 |
| ·血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 | 第43页 |
| ·血清抗菌活力、溶菌活力及酚氧化酶活力 | 第43-44页 |
| ·攻毒试验 | 第44页 |
| 3 讨论 | 第44-46页 |
| 第五章 酵母免疫多糖对鲫鱼细胞吞噬和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 第46-5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 ·酵母免疫多糖的来源 | 第46页 |
| ·试验鱼及饲养饲料 | 第46-47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制备 | 第47页 |
| ·溶壁微球菌的制备 | 第47页 |
| ·采血 | 第47页 |
| ·溶菌酶活性的测定 | 第47页 |
| ·白细胞吞噬活性的测定 | 第47-48页 |
| 2 结果 | 第48-50页 |
| ·酵母免疫多糖对鲫鱼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 ·酵母免疫多糖对鲫鱼血清和体表粘液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 3 讨论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 附录Ⅰ | 第60-61页 |
| 一、本研究中涉及的缩略语 | 第60页 |
| 二、本研究所用细菌的名称列表 | 第60-61页 |
|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