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及缩略词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1-31页 |
·病原学 | 第11-13页 |
·禽白血病病毒不同亚群的划分 | 第11-12页 |
·禽白血病病毒的分子病毒学特性 | 第12页 |
·禽白血病病毒的培养特性 | 第12-13页 |
·禽白血病病毒的理化特性 | 第13页 |
·流行病学 | 第13-14页 |
·发病机理 | 第14-17页 |
·临床特征和病理变化 | 第17-23页 |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 第18-19页 |
·成红细胞性白血病 | 第19-20页 |
·成髓细胞性白血病 | 第20-21页 |
·骨髓细胞瘤病 | 第21-22页 |
·骨硬化病 | 第22-23页 |
·其他 | 第23页 |
·实验室诊断 | 第23-26页 |
·病毒分离和鉴定 | 第23-24页 |
·血清学检测 | 第24-25页 |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 | 第25-26页 |
·防制 | 第26-27页 |
·鸡群免疫抑制病毒混合感染现状 | 第27-29页 |
·鸡群免疫抑制病毒多重感染与宿主相互作用 | 第29-30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0-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45页 |
·材料 | 第31-34页 |
·实验动物和细胞 | 第31页 |
·仪器设备 | 第31页 |
·相关试剂 | 第31-34页 |
·方法 | 第34-45页 |
·相关样品的采集 | 第34页 |
·禽白血病抗体及p27 抗原的检测 | 第34-38页 |
·病鸡剖检病变的观察 | 第38页 |
·病鸡组织病理切片的制备及观察 | 第38-40页 |
·病鸡超薄切片样品的制备及电镜观察 | 第40页 |
·病毒的分离培养及IFA 鉴定 | 第40-41页 |
·前病毒基因组cDNA 的提取 | 第41页 |
·ALV-J PCR 产物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 第41-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8页 |
·ALV-J 与ALV-A/B 共感染鸡抗体及抗原的变化规律 | 第45-50页 |
·父母代鸡ALV-A/B 抗体和ALV-J 抗体变化规律 | 第45-46页 |
·父母代鸡ALV-A/B 与ALV-J 抗体含量相关性 | 第46-47页 |
·父母代鸡ALV p27 抗原变化规律 | 第47页 |
·P2 号鸡抗原抗体变化规律 | 第47-48页 |
·子代鸡ALV-A/B 抗体检测结果 | 第48页 |
·子代鸡ALV-J 抗体变化规律 | 第48-49页 |
·子代鸡ALV-A/B 与ALV-J 抗体含量相关性分析 | 第49页 |
·子代鸡ALV p27 抗原变化规律 | 第49-50页 |
·ALV-J 与ALV-A/B 共感染鸡的剖检变化 | 第50页 |
·ALV-J 与ALV-A/B 共感染鸡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50-53页 |
·ALV-J 与REV 共感染鸡的病理学变化 | 第53-58页 |
·ALV-J 与REV 共感染鸡剖检变化 | 第53-54页 |
·ALV-J 与REV 共感染鸡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54-56页 |
·ALV-J 与REV 共感染鸡的超微病理学变化 | 第56-58页 |
4 讨论 | 第58-60页 |
·ALV-J 和ALV-A/B 共感染的危害以及致病性的增强 | 第58页 |
·ALV-J 和ALV-A/B 共感染鸡抗体及抗原的变化规律 | 第58页 |
·ALV-J 和ALV-A/B 共感染时靶细胞及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58-59页 |
·ALV-J 与REV 共感染对鸡致病机理的探讨 | 第59页 |
·电镜切片的制备对病毒粒子直径的影响 | 第59-60页 |
5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1-72页 |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