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图表目录 | 第9-10页 |
| 缩略语表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基于度量流量工程技术 | 第13页 |
| ·重叠模型流量工程技术 | 第13-14页 |
| ·基于 MPLS 的流量工程技术 | 第14-15页 |
| ·本文所作的工作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IP QOS概述 | 第16-21页 |
| ·IP QoS 介绍 | 第16-17页 |
| ·IP QoS 模型分类 | 第17-20页 |
| ·集成服务(IntServ)/RSVP 模型 | 第17-19页 |
| ·区分业务模型(DiffServ) | 第19-20页 |
| ·存在问题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MPLS-TE 技术原理 | 第21-31页 |
| ·流量工程(TE)概述 | 第21-22页 |
| ·流量工程性能指标 | 第21-22页 |
| ·流量工程与 QoS | 第22页 |
| ·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MPLS) | 第22-26页 |
| ·MPLS 网络构成 | 第23页 |
| ·MPLS 运行原理 | 第23-26页 |
| ·MPLS-TE 介绍 | 第26-31页 |
| ·MPLS-TE 构成要件 | 第27页 |
| ·约束路由计算 | 第27-28页 |
| ·MPLS-TE 实现模型 | 第28页 |
| ·基于流量工程扩展的 RSVP-TE 信令协议 | 第28-31页 |
| 第四章 关键实现技术 | 第31-42页 |
| ·MPLS-Linux 介绍 | 第31-33页 |
| ·初始化 | 第32页 |
| ·输入处理 | 第32-33页 |
| ·输出处理 | 第33页 |
| ·OSPF-TE 路由协议 | 第33-36页 |
| ·OSPF 路由协议概述 | 第33-34页 |
| ·OSPF-TE 介绍 | 第34页 |
| ·Opaque LSA 定义 | 第34-36页 |
| ·RSVP 与 Linux 流量控制 | 第36-39页 |
| ·Linux 流量控制原理 | 第36-37页 |
| ·流量控制模块的构成介绍 | 第37-38页 |
| ·RSVP 与内核 TC 模块关系 | 第38-39页 |
| ·Linux 策略路由与 Netfilter 框架 | 第39-42页 |
| ·Netfilter 框架 | 第39-40页 |
| ·Linux 策略路由 | 第40-42页 |
| 第五章 MPLS-TE 在 LINUX 下的实现 | 第42-56页 |
| ·系统框架 | 第42-44页 |
| ·系统实现 | 第44-56页 |
| ·CBRA 模块 | 第44-45页 |
| ·OSPF-connector 模块 | 第45-51页 |
| ·CSPF 模块 | 第51-52页 |
| ·RSVP-connector 模块 | 第52-53页 |
| ·map traffic 模块 | 第53-55页 |
| ·service 模块 | 第55-56页 |
| 第六章 功能测试与实验性能分析 | 第56-63页 |
| ·测试方案 | 第56页 |
| ·软硬件环境 | 第56-57页 |
| ·网络拓扑图 | 第56-57页 |
| ·实验设备与测试软件 | 第57页 |
| ·功能测试 | 第57-60页 |
| ·日志文件分析 | 第58-59页 |
| ·Ping 测试 | 第59-60页 |
| ·性能分析 | 第60-63页 |
| ·实验 IGP 与 MPS-TE 选路数据传输 QoS 性能对比 | 第60-62页 |
| ·实验数据分析 | 第62-63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未来工作方向 | 第63-64页 |
| ·结论 | 第63页 |
| ·未来工作方向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