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第三人精神损害的概念 | 第8-10页 |
第二章 我国法院在审理第三人精神损害案件时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 第10-19页 |
第一节 第三人精神损害是否可赔——引出对第三人精神损害性质的探讨 | 第10-12页 |
一、直接损害说 | 第10-11页 |
二、间接损害说 | 第11页 |
三、精神损害主体问题说 | 第11页 |
四、本文的观点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对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基础的争议 | 第12-15页 |
一、健康权受到侵犯 | 第12-13页 |
二、精神利益受到侵犯 | 第13-14页 |
三、本文的观点 | 第14-15页 |
第三节 对法院适用裁判依据的争议 | 第15-19页 |
一、适用《侵权责任法》第24条的争议 | 第16-17页 |
二、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7条的争议 | 第17-18页 |
三、本文的观点 | 第18-19页 |
第三章 英美法上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震惊打击理论 | 第19-28页 |
第一节 震惊打击理论的概念 | 第19-20页 |
第二节 震惊打击理论的历史发展 | 第20-24页 |
一、身体影响规则 | 第20-21页 |
二、危险区域规则 | 第21-22页 |
三、可预见性规则 | 第22-24页 |
第三节 震惊打击理论相关规则中的具体做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24-28页 |
一、英美法中注意义务的判定可作为我国判断过错的参考 | 第24-25页 |
二、以情感关系的有无来区分有情感关系和无情感关系第三人的请求权 | 第25-26页 |
三、将“处于危险区域内”作为确定赔偿数额时的参考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我国关于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现有的立法规定及完善建议 | 第28-37页 |
第一节 我国关于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现有的立法规定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完善我国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议 | 第29-37页 |
一、扩大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范围 | 第29-30页 |
二、扩大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客体范围 | 第30-31页 |
三、严格限制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 第31-37页 |
(一)侵权行为的限制 | 第32-33页 |
(二)主观过错的限制 | 第33-34页 |
(三)因果关系的限制 | 第34-36页 |
(四)损害后果的限制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