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 ·侵染百合的病毒种类 | 第12-14页 |
| ·植物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 ·生物学鉴定方法 | 第14-15页 |
| ·血清学为基础的检测方法 | 第15-17页 |
| ·基于病毒核酸DNA 的分子检测方法 | 第17-19页 |
| ·基因芯片技术 | 第19-20页 |
| ·植物脱毒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 ·病毒脱除理论依据 | 第20-22页 |
| ·病毒脱除技术方法 | 第22-25页 |
| ·研究的背景意义与总体设计 | 第25-28页 |
| ·研究背景 | 第25页 |
|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百合三种主要病毒多重RT-PCR 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28-47页 |
| ·材料及试剂 | 第28-29页 |
| ·病毒来源 | 第28-29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9页 |
| ·试剂 | 第29页 |
| ·方法 | 第29-33页 |
| ·引物设计 | 第29-30页 |
| ·植物总RNA 提取 | 第30页 |
| ·RT-PCR 反应 | 第30-32页 |
| ·PCR 产物的回收、纯化 | 第32页 |
| ·DNA 片断的连接 | 第32-33页 |
| ·重组质粒的转化 | 第33页 |
| ·重组克隆的PCR 鉴定 | 第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4页 |
| ·病毒CP 基因的多重PCR 检测结果 | 第33-36页 |
| ·病毒核酸的测序结果 | 第36-37页 |
| ·病毒核酸序列亲缘关系比对与分析 | 第37-44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4-47页 |
| ·RNA 提取 | 第44-45页 |
| ·百合不同部位带毒量不同 | 第45页 |
| ·病毒外壳蛋白序列比对 | 第45-46页 |
| ·多重RT-PCR 体系的优化 | 第46-47页 |
| 第三章 多重RT-PCR 检测方法的应用 | 第47-52页 |
| ·材料 | 第47页 |
| ·方法 | 第47-4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 ·田间样品检测结果 | 第48页 |
| ·组培苗检测结果 | 第48-49页 |
| ·野生岷江百合多重RT-PCR 检测结果 | 第49-50页 |
| ·结果讨论 | 第50-52页 |
| ·田间栽培百合带毒率高的原因 | 第50页 |
| ·多种病毒的复合侵染 | 第50-51页 |
| ·多重RT-PCR 方法在组培苗病毒检测的应用 | 第51页 |
| ·岷江百合野生群体带毒原因 | 第51-52页 |
| 第四章 病毒外壳蛋白的全序列测定及登录 | 第52-60页 |
| ·材料 | 第52页 |
| ·方法 | 第52-56页 |
| ·引物设计 | 第52-53页 |
| ·病毒外壳蛋白全序列扩增 | 第53-54页 |
| ·病毒外壳蛋白全序列登录 | 第54-5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 ·LMoV 测序结果及登录 | 第56页 |
| ·LSV 测序结果及登录 | 第56页 |
| ·CMV 序列登录 | 第56-60页 |
| 第五章 百合三种病毒的脱除研究 | 第60-74页 |
| ·材料 | 第60页 |
| ·方法 | 第60-61页 |
| ·鳞片扦插结合病毒抑制剂脱除病毒 | 第60-61页 |
| ·茎尖培养结合病毒唑脱除病毒 | 第61页 |
| ·脱毒苗的病毒检测 | 第6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1-66页 |
| ·鳞片扦插结合病毒抑制剂的脱毒结果 | 第61-62页 |
| ·茎尖培养结合病毒唑脱毒结果 | 第62-66页 |
| ·结果讨论 | 第66-74页 |
| ·病毒唑对于病毒的脱除作用 | 第66页 |
| ·茎尖培养结合病毒唑脱除百合病毒的效果 | 第66-67页 |
| ·其它脱毒方法的探索 | 第67页 |
| ·脱毒苗田间栽培的跟踪调查 | 第67-74页 |
| 附图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