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地形特征及水文分布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2 初夏暴雨概念的提出 | 第12-14页 |
§1.3 前期工作 | 第14-26页 |
§1.4 科学问题、资料及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4.1 科学问题与研究思路及资料 | 第26页 |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初夏暴雨的气候概况和分型 | 第28-49页 |
§2.1 初夏暴雨量级及区域的划分标准 | 第28页 |
§2.2 初夏暴雨的气候分布特征 | 第28-33页 |
§2.2.1 年际变化特征 | 第28-29页 |
§2.2.2 月、旬变化特征 | 第29-30页 |
§2.2.3 地域分布特征 | 第30页 |
§2.2.4 初夏暴雨极值特征 | 第30-33页 |
§2.3 初夏暴雨的特点 | 第33-34页 |
§2.3.1 地形的非线性作用 | 第33-34页 |
§2.3.2 锋面暴雨 | 第34页 |
§2.4 初夏暴雨的影响系统 | 第34-35页 |
§2.5 初夏暴雨过程的类型 | 第35-40页 |
§2.5.1 低槽冷锋(静止锋)暴雨 | 第36-38页 |
§2.5.2 南支槽热低压暴雨 | 第38-39页 |
§2.5.3 中尺度低涡切变线暴雨 | 第39-40页 |
§2.6 初夏暴雨的主要特征 | 第40-47页 |
§2.6.1 低槽冷锋(静止锋)暴雨的特征 | 第40-44页 |
§2.6.2 南支槽热低压暴雨的特征 | 第44-47页 |
§2.7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5.31"暴雨的观测分析 | 第49-73页 |
§3.1 暴雨天气过程及环流背景 | 第49-54页 |
§3.1.1 降雨实况 | 第49-51页 |
§3.1.2 环流特征和天气系统 | 第51-54页 |
§3.2 降水特征及β中尺度降雨系统的时空分布 | 第54-59页 |
§3.2.1 β中尺度雨团的分布 | 第54-56页 |
§3.2.2 β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 | 第56-59页 |
§3.3 β中尺度对流系统环境特征分析 | 第59-66页 |
§3.3.1 探空资料分析 | 第59-61页 |
§3.3.2 物理量垂直廓线分析 | 第61-63页 |
§3.3.3 暴雨区相关站点的地面资料分析 | 第63-64页 |
§3.3.4 暴雨区低层和地面流场分析 | 第64-66页 |
§3.4 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雷达资料分析 | 第66-71页 |
§3.5 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 "5.31"暴雨的结构和成因初步分析 | 第73-95页 |
§4.1 暴雨系统结构分析 | 第73-76页 |
§4.1.1 水平结构分析 | 第73-74页 |
§4.1.2 垂直结构 | 第74-76页 |
§4.2 高低空急流相互作用 | 第76-81页 |
§4.2.1 高空急流 | 第76-77页 |
§4.2.2 低空急流 | 第77-78页 |
§4.2.3 高低空急流相互作用 | 第78-81页 |
§4.3 暴雨过程的动力条件 | 第81-83页 |
§4.4 暴雨过程的位涡分析 | 第83-92页 |
§4.4.1 不稳定机制 | 第83-87页 |
§4.4.2 等熵面位涡——冷空气与位涡扰动 | 第87-90页 |
§4.4.3 湿位涡分析——SVD发展与暴雨增幅 | 第90-92页 |
§4.5 触发机制 | 第92-93页 |
§4.6 小结 | 第93-95页 |
第五章 "5.31"暴雨的水汽与能量条件分析 | 第95-107页 |
§5.1 水汽条件 | 第95-97页 |
§5.2 不稳定能量分析(热力条件) | 第97-100页 |
§5.2.1 低层能量锋区——斜压不稳定能量 | 第97-98页 |
§5.2.2 暴雨天气的能量条件——对流有效位能CAPE | 第98-99页 |
§5.2.3 地形对能量和位势不稳定的影响 | 第99-100页 |
§5.3 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分析 | 第100-106页 |
§5.3.1 资料及计算方法 | 第101-102页 |
§5.3.2 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的分析 | 第102-104页 |
§5.3.3 暴雨中心区的Q1和Q2垂直结构 | 第104-106页 |
§5.4 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六章 "5.31"暴雨的锋和涡旋分析 | 第107-130页 |
§6.1 云贵高原东段锋生特点 | 第107-111页 |
§6.1.1 初夏锋生特点 | 第107-108页 |
§6.1.2 温度平流分析——冷暖空气活动对锋生的影响 | 第108-111页 |
§6.2 锋生函数计算与分析 | 第111-116页 |
§6.3 高低层急流在锋生中的作用 | 第116-117页 |
§6.4 地形对锋生的作用 | 第117-119页 |
§6.5 低涡及Mcs | 第119-126页 |
§6.5.1 低层涡旋分析 | 第119-120页 |
§6.5.2 涡源诊断与涡度平衡 | 第120-126页 |
§6.6 乌蒙涡 | 第126-128页 |
§6.7 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七章 "5.31"暴雨的数值模拟 | 第130-149页 |
§7.1 模式试验的设计 | 第130-132页 |
§7.1.1 中尺度WRF模式简介 | 第130-131页 |
§7.1.2 计算方案及资料说明 | 第131-132页 |
§7.2 模拟结果检验 | 第132-138页 |
§7.2.1 降雨模拟检验 | 第132-134页 |
§7.2.2 大尺度环流形势的检验 | 第134-135页 |
§7.2.3 锋面的模拟 | 第135-136页 |
§7.2.4 低层流场分析 | 第136-138页 |
§7.3 β中尺度流场的发生及其三维结构特征 | 第138-143页 |
§7.3.1 中尺度系统水平结构分析 | 第138-139页 |
§7.3.2 流场的垂直结构分析 | 第139-141页 |
§7.3.3 辐合与正涡度的耦合气柱 | 第141-142页 |
§7.3.4 水汽状况 | 第142-143页 |
§7.4 非绝热加热作用与β中尺度流场的发展 | 第143-148页 |
§7.4.1 急流的调整 | 第144-145页 |
§7.4.2 非地转涡度与散度相互协调——涡旋发展 | 第145-148页 |
§7.5 小结 | 第148-14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49-157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49-152页 |
§8.2 概念模型 | 第152-155页 |
§8.3 工作的几个特色 | 第155页 |
§8.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5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3页 |
致谢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