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6-15页 |
| ·研究背景与原因 | 第6-10页 |
| ·背景 | 第6-10页 |
| ·选题的原因 | 第10页 |
| ·文献分析 | 第10-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意义 | 第14-15页 |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5-35页 |
| ·大众文化理论 | 第15-20页 |
|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 | 第15-16页 |
| ·英国伯明翰学派 | 第16-18页 |
| ·大众文化的发展影响着青年文化的嬗变 | 第18-19页 |
| ·传媒制造大众文化 | 第19-20页 |
| ·青年亚文化理论 | 第20-29页 |
| ·青年亚文化概念的产生 | 第20-21页 |
| ·青年亚文化的概念 | 第21-24页 |
| ·青年亚文化的特征 | 第24-26页 |
| ·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原因 | 第26-27页 |
| ·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及时尚文化的关系 | 第27-29页 |
| ·文化工业与消费文化 | 第29-31页 |
| ·青年文化心理 | 第31-33页 |
| ·媒介功能理论 | 第33-35页 |
| ·社会学视野中的媒介功能 | 第33页 |
| ·媒介的正负社会功能 | 第33-35页 |
| 第3章 传媒渲染,营造时尚,让青年人追崇 | 第35-41页 |
| ·媒介通过广告、节目、有偿新闻等氛围营造,让青年人追崇 | 第35-37页 |
| ·商家利用广告大肆渲染 | 第35页 |
| ·媒体在“超女”青年亚文化现象中的营造节目的创新性 | 第35-36页 |
| ·媒体在“超女”青年亚文化现象中的营造娱乐性 | 第36页 |
| ·媒体在“超女”青年亚文化现象中的造“英雄” | 第36-37页 |
| ·软文广告大肆渲染,营造时尚 | 第37-41页 |
| ·网络营造时尚,吸引着青少年 | 第37页 |
| ·媒介动员,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 | 第37-38页 |
| ·网语让青年人追崇 | 第38页 |
| ·网络新生代的媒介渲染 | 第38-41页 |
| 第4章 传媒的情感与价值引导,产生价值认同,让青年人追求 | 第41-46页 |
| ·网络媒体在青年亚文化形成中的价值观引导作用 | 第42-44页 |
| ·为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 第42页 |
| ·促使大学生更加广泛的交往 | 第42-43页 |
| ·为大学生增强创造力提供了可能 | 第43-44页 |
| ·网络媒体在青年亚文化形成中的价值观负面作用 | 第44-46页 |
| ·导致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 | 第44页 |
| ·导致青年学生价值取向紊乱,道德意识弱化 | 第44页 |
| ·诱导青年学生形成犯罪人格 | 第44-46页 |
| 第5章 传播策划,制造青年文化消费,传媒不断跟风 | 第46-49页 |
| ·文化消费 | 第46-47页 |
| ·媒介经营 | 第47页 |
| ·传媒追求利润 | 第47-49页 |
| 第6章 加强媒介教育,强化青年亚文化的正面作用 | 第49-57页 |
| ·正确认识青年亚文化 | 第49-51页 |
| ·青年亚文化的先进性与可能的破坏性间的辩证关系 | 第49-50页 |
| ·认清青年亚文化中的消极影响,将其破坏力量限制在最低程度 | 第50页 |
| ·新趋势——网络虚拟社交的青年亚文化 | 第50-51页 |
| ·青年亚文化的作用 | 第51-53页 |
| ·强化青年亚文化的正面作用 | 第51-52页 |
| ·认识青年亚文化的负面作用 | 第52-53页 |
| ·加强媒介教育,强化媒青年亚文化的正面作用 | 第53-57页 |
| ·加强青少年媒体保护的政策和法律 | 第54-55页 |
| ·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活动,提高综合能力 | 第55页 |
| ·引导青年亚文化消费 | 第55-56页 |
| ·强调媒体的自律 | 第56-57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57-59页 |
| ·研究结论 | 第57页 |
| ·研究创新之处 | 第57页 |
| ·研究存在不足之处 | 第57-59页 |
| 附录 问卷调查设计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