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7页 |
| 第一章 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概述 | 第17-49页 |
| ·引言 | 第17页 |
| ·药物小分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 第17-29页 |
| ·蛋白质的结构 | 第17-20页 |
|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 第18页 |
|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 第18-19页 |
|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 第19页 |
|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 第19页 |
| ·蛋白质分子中的作用力 | 第19-20页 |
| ·牛血清白蛋白与人血清白蛋白 | 第20页 |
| ·药物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内容 | 第20-25页 |
| ·猝灭类型 | 第20-21页 |
| ·结合模式 | 第21-22页 |
| ·相关参数的计算 | 第22-23页 |
| ·相互作用力类型 | 第23-24页 |
| ·蛋白质构象的变化 | 第24页 |
| ·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24-25页 |
| ·药物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25-29页 |
| ·荧光光谱法 | 第25-26页 |
| ·紫外—可见光谱法 | 第26-27页 |
| ·平衡透析法 | 第27页 |
| ·圆二色谱法 | 第27-29页 |
| ·药物小分子与脱氧核糖核酸的相互作用 | 第29-35页 |
| ·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 | 第29-31页 |
| ·DAN的一级结构 | 第30页 |
| ·DNA的二级结构 | 第30-31页 |
| ·DNA的三级结构 | 第31页 |
| ·小分子与DNA的作用方式 | 第31-33页 |
| ·非共价作用 | 第31-32页 |
| (1) 嵌插结合模式 | 第31-32页 |
| (2) 静电结合模式 | 第32页 |
| (3) 沟区结合模式 | 第32页 |
| ·共价作用 | 第32-33页 |
| ·剪切作用 | 第33页 |
| ·药物小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 ·荧光光谱法 | 第33-34页 |
| ·紫外—可见光谱法 | 第34页 |
| ·粘度法 | 第34页 |
| ·电化学法 | 第34-35页 |
| ·其他方法 | 第35页 |
|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35-37页 |
| ·展望 | 第37-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9页 |
| 第二章 荧光光谱法研究淫羊藿苷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49-61页 |
| ·引言 | 第49-50页 |
| ·实验部分 | 第50-51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0-51页 |
| ·实验方法 | 第5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8页 |
| ·荧光光谱 | 第51页 |
| ·猝灭机理 | 第51-53页 |
| ·结合常数的求取 | 第53-54页 |
| ·淫羊藿苷与HSA作用距离的计算 | 第54-55页 |
| ·作用力类型的确定 | 第55-56页 |
| ·同步荧光及三维荧光考察蛋白质结构的变化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第三章 葛根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研究 | 第61-72页 |
| ·引言 | 第61-62页 |
| ·实验部分 | 第62-63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62-63页 |
| ·实验方法 | 第6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3-68页 |
| ·葛根素对BSA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63页 |
| ·荧光猝灭机理和结合常数的确定 | 第63-64页 |
| ·葛根素与BSA作用距离的计算 | 第64-66页 |
| ·葛根素对BSA构象的影响及结合机理的探讨 | 第66-67页 |
| ·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67-68页 |
| ·葛根素定量测定工作曲线 | 第68页 |
| ·结论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第四章 荧光法研究恩诺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 | 第72-82页 |
| ·引言 | 第72-73页 |
| ·实验部分 | 第73-74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74页 |
| ·实验方法 | 第7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4-79页 |
| ·荧光光谱 | 第74-75页 |
| ·猝灭机理 | 第75-76页 |
| ·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的求取 | 第76-77页 |
| ·恩诺沙星与BSA作用距离的计算 | 第77-78页 |
| ·共存金属离子对恩诺沙星与BSA结合反应的影响 | 第78-79页 |
| ·结论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 第五章 山姜素与脱氧核糖核酸的相互识别研究 | 第82-95页 |
| ·引言 | 第82-83页 |
| ·实验部分 | 第83-84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83页 |
| ·实验方法 | 第83-8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4-91页 |
| ·DNA对山姜素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84-86页 |
| ·DNA对山姜素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86-87页 |
| ·以溴化乙锭(EB)作为荧光探针研究结合模式 | 第87-88页 |
| ·I~-离子效应 | 第88-89页 |
| ·DNA热变性实验 | 第89页 |
| ·解链DNA效应 | 第89-90页 |
| ·盐效应 | 第90-91页 |
| ·结论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 第六章 恩诺沙星与DNA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 第95-106页 |
| ·引言 | 第95-96页 |
| ·实验部分 | 第96-97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96页 |
| ·实验方法 | 第96-9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3页 |
| ·DNA与恩诺沙星相互作用的吸收光谱 | 第97-98页 |
| ·DNA对恩诺沙星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98页 |
| ·以中性红为探针研究恩诺沙星与DNA结合方式 | 第98-100页 |
| ·磷酸盐效应和盐效应 | 第100-101页 |
| ·I~-效应 | 第101-102页 |
| ·猝灭机理的探讨及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的求取 | 第102-103页 |
| ·结论 | 第103-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06页 |
| 附录A 本论文中主要缩写与代号 | 第106-10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7-108页 |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