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基于PSR框架的河口及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引言第11-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38页
   ·富营养化的概念第12-14页
   ·富营养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第14-16页
     ·富营养化对浮游生态系统的影响第14页
     ·富营养化对底栖生态系统的影响第14-15页
     ·富营养化对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分布的影响第15页
     ·富营养化对沉积模式和生物地球化学的影响第15-16页
     ·富营养化对人类健康和人类利用的影响第16页
   ·河口及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评价方法研究进展第16-35页
     ·河口及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评价方法的发展第16-20页
     ·第一代河口及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评价方法概述第20-27页
     ·第二代河口及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评价方法概述第27-35页
   ·我国河口及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监测与评价现状第35-37页
   ·小结第37-38页
第2章 基于PSR框架的河口及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综合评价方法第38-56页
   ·评价方法的基本思想第38页
   ·评价指标的选择第38-44页
     ·第一类:营养物质压力指标第38-40页
     ·第二类:富营养化的初级症状指标第40-41页
     ·第三类:富营养化的次级症状指标第41-43页
     ·第四类:富营养化的其他症状(赤潮的发生状况)第43-44页
     ·评价指标一览第44页
   ·评价指标的阈值确定第44-51页
     ·DIN和DIP的阈值确定第45-47页
     ·COD的阈值确定第47-48页
     ·Chla的阈值确定第48页
     ·生态评价指标的阈值确定第48页
     ·水体透明度的阈值确定第48-49页
     ·底层溶解氧的阈值确定第49-50页
     ·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的含量的阈值确定第50-51页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第51-52页
   ·区域性分级赋分标准第52-53页
     ·河口区和海湾区通用的单个指标区域性分级赋分标准第52页
     ·河口区和海湾区通用的赤潮发生状况的区域性分级赋分标准第52-53页
   ·河口和海湾富营养化级别的最终评定第53-54页
     ·分数统计第53页
     ·最终分级第53-54页
     ·评价流程简述第54页
   ·小结第54-56页
第3章 2004~2006渤海近岸生态监控区富营养化评价第56-68页
   ·评价海域所处位置第56页
   ·数据来源、监测站位及分析方法第56-59页
   ·富营养化评价结果第59-63页
     ·渤海湾生态监控区富营养化评价结果第60页
     ·莱州湾生态监控区富营养化评价结果第60-61页
     ·双台子河口生态监控区富营养化评价结果第61-62页
     ·黄河口生态监控区富营养化评价结果第62-63页
   ·富营养化评价结论对比第63-66页
   ·小结第66-68页
第4章 近岸海水富营养化来源与人为活动影响分析第68-76页
   ·近岸海水富营养化来源第68页
   ·渤海湾生态监控区水质状况第68-70页
     ·渤海湾生态监控区水体DIN、DIP年度变化趋势第68-69页
     ·渤海湾生态监控区水体N/P值年度变化趋势第69页
     ·渤海湾生态监控区富营养化等级年度变化趋势第69-70页
   ·天津市社会经济发展、农业面源污染与近岸海水富营养化关系第70-75页
     ·天津市社会经济发展引起的排污情况分析第70-73页
     ·天津市农业面源污染分析第73-75页
   ·小结第75-76页
结论与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5页
附录A 部分近岸生态监控区生态指标的区域专属背景值第85-86页
附录B 2004~2006年渤海海域赤潮发生记录第86-89页
附录C 2004~2006年渤海湾生态监控区评价指标赋分统计表第89-90页
附录D 2004~2006年莱州湾生态监控区评价指标赋分统计表第90-91页
附录E 2004~2006年双台子河口生态监控区评价指标赋分统计表第91-92页
附录F 2004~2006年黄河口生态监控区评价指标赋分统计表第92-93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第93-94页
致谢第94-95页
研究生履历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东黄河信息通信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风雨激励下输电塔线体系的动力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