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9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三、学术综述 | 第10-18页 |
四、研究路径 | 第18-19页 |
第一章 蒙·元时期多元化宗教生态的形成 | 第19-37页 |
第一节 汉地宗教地位的确立 | 第19-24页 |
一、道教在大江南北的繁荣 | 第19-22页 |
二、汉传佛教的广布 | 第22-23页 |
三、元境内理学思想的推广 | 第23-24页 |
第二节 边地宗教的流行 | 第24-30页 |
一、朔漠高原的孛额信仰 | 第24-27页 |
二、藏传佛教的流行 | 第27-28页 |
三、云南佛教部派的隆兴 | 第28-30页 |
第三节 西域宗教的传入与发展 | 第30-36页 |
一、也里可温的流布 | 第30-32页 |
二、伊斯兰教的兴盛 | 第32-34页 |
三、朮忽与犹太教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二章 蒙古思想意识及大一统空间与元代宗教生态之关系 | 第37-51页 |
第一节 蒙古的传统宗教意识 | 第37-42页 |
一、萨满神统的万物有灵观 | 第37-40页 |
二、蒙古对众神祇的敬畏 | 第40-42页 |
第二节 蒙古诸部的多样化信仰 | 第42-46页 |
一、蒙古诸部族的萨满信仰 | 第42-43页 |
二、崇奉景教的乃蛮、克烈、汪古等部 | 第43-44页 |
三、黄金家族对藏传佛教的尊崇 | 第44页 |
四、皈依回教的安西王 | 第44-46页 |
第三节 大一统空间下族群文化的多样性 | 第46-50页 |
一、幅员辽阔的蒙·元地域空间 | 第46-49页 |
二、种类繁多的族群及文化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多元化宗教生态与蒙古统治策略 | 第51-72页 |
第一节 新政治境域下的蒙古君权神授观 | 第51-54页 |
一、元朝皇权的双重结构 | 第51-52页 |
二、元帝天赋君权思想的传承 | 第52-54页 |
第二节 宗教合法性与政治认同的引导 | 第54-58页 |
一、帝国内的宗教宽容统治理念 | 第54-57页 |
二、帝国诸宗教合法地位的确立 | 第57-58页 |
第三节 藏传佛教的崇奉与吐蕃之管理 | 第58-63页 |
一、帝师:政统合法性的阐释者 | 第58-60页 |
二、合二为一的僧官权力 | 第60-63页 |
第四节 蒙古对西域人力量的借重 | 第63-65页 |
一、西域人于蒙·元时期的地位 | 第63-64页 |
二、蒙古对西域宗教的包容 | 第64-65页 |
第五节 汉地宗教思想的政治利用 | 第65-71页 |
一、道教兴起深层原因再探讨 | 第65-67页 |
二、政治引导与白莲教的合法身份 | 第67-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元朝宗教生态多元的社会功能 | 第72-102页 |
第一节 作为元朝社会控制系统的宗教机构 | 第72-81页 |
一、宣政院的设置及其性质 | 第73-74页 |
二、集贤院的政治功能 | 第74-75页 |
三、崇福司与掌教司 | 第75-78页 |
四、回回哈的司的法律职能 | 第78-81页 |
第二节 宗教特权与其政治从属地位 | 第81-85页 |
一、宗教户计的社会特权 | 第81-84页 |
二、教权的政治辅助功能 | 第84-85页 |
第三节 元帝国的宗教冲突与制衡 | 第85-101页 |
一、多宗教论争与政教利用 | 第86-87页 |
二、外来宗教间的势力争夺 | 第87-91页 |
三、蒙回教法冲突与多元宗教治理的逐步形成 | 第91-98页 |
四、祝讚班次背后的宗教话语权 | 第98-101页 |
小结 | 第101-102页 |
结语 | 第102-104页 |
图表 | 第104-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1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121-122页 |
后记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