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实验研究 | 第8-15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8-9页 |
(一) 主要仪器及工具 | 第8页 |
(二) 实验材料及来源 | 第8页 |
(三) 标本制备 | 第8页 |
(四) 实验方法 | 第8-9页 |
二、统计分析方法 | 第9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9-15页 |
(一) 各标本在达到峰值时每秒的载荷 | 第9-10页 |
(二) 左右组极限载荷*、达到极限载荷的位移#、达到极限载荷时间★相比较 | 第10页 |
(三) 各组标本韧带损伤及骨折情况 | 第10-15页 |
临床治疗观察 | 第15-20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15-16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15页 |
(二) 采集时间 | 第15页 |
(三)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5页 |
(四) 一般资料 | 第15-16页 |
(五) 并发症 | 第16页 |
二、治疗方法 | 第16-17页 |
(一) 术前准备 | 第16页 |
(二) 手术方法 | 第16-17页 |
(三) 术后处理 | 第17页 |
(四) 并发症处理 | 第17页 |
三、观察方法 | 第17-18页 |
(一) 观察指标 | 第17页 |
(二) 疗效评定 | 第17-18页 |
(三) 临床随访结果见表15 | 第18页 |
四、典型病例 | 第18-20页 |
讨论 | 第20-30页 |
一、胫骨平台应用解剖 | 第20-21页 |
二、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创伤机制 | 第21-30页 |
(一) 对胫骨平台骨折创伤机制的认识 | 第21-22页 |
(二) 实验生物力学分析 | 第22-24页 |
(三) 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创伤机制 | 第24-26页 |
(四) 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治疗 | 第26-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5页 |
综述 | 第35-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详细摘要 | 第56-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