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临床研究 | 第9-22页 |
一、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二) 中医辨证标准 | 第10页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第10-11页 |
(一) 纳入病例标准 | 第10页 |
(二) 排除病例标准 | 第10页 |
(三) 剔除病例标准 | 第10-11页 |
三、一般资料 | 第11-12页 |
(一) 病例来源及分组 | 第11页 |
(二) 性别分布 | 第11页 |
(三) 年龄分布 | 第11页 |
(四) 既往史 | 第11页 |
(五) 病程分布 | 第11-12页 |
(六) 初次发作诱因 | 第12页 |
(七) 初次发作病情分布 | 第12页 |
四、观察方法 | 第12-14页 |
(一) 用药及用法 | 第12-13页 |
(二) 疗程 | 第13页 |
(三) 观察指标 | 第13-14页 |
五、疗效判定标准根据哮喘防治策略修订如下 | 第14-15页 |
(一) 临床控制 | 第14页 |
(二) 显效 | 第14页 |
(三) 有效 | 第14-15页 |
(四) 无效:服药后不见有效者 | 第15页 |
六、统计方法 | 第15页 |
七、研究结果 | 第15-22页 |
(一) 实验室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 第15-16页 |
(二) 三组患儿治疗后生命体征状况比较 | 第16页 |
(三) 三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比较 | 第16-17页 |
(四) 三组患儿治疗前后哮喘发作喘息天数比较 | 第17页 |
(五) 三组患儿治疗前后呼吸道感染次数比较 | 第17页 |
(六) 三组患儿治疗前后哮喘发作咳嗽天数 | 第17页 |
(七) 三组患儿治疗前后发作次数比较 | 第17-18页 |
(八) 三组患儿治疗并随访半年后总疗效比较 | 第18页 |
(九) 三组患儿治疗前后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 第18-19页 |
(十) 三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比较 | 第19页 |
(十一) 三组患儿治疗前后T 细胞亚群比较 | 第19-20页 |
(十二) 三组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比较 | 第20页 |
(十三) 防哮颗粒对哮喘缓解期患儿血清中炎性因子IL-4 含量的影响 | 第20页 |
(十四) 三组患儿治疗前后肺阻抗血流图变化比较 | 第20-21页 |
(十五) 三组患儿治疗前后发作病情程度分布 | 第21-22页 |
讨论 | 第22-36页 |
一、祖国医学对小儿哮喘反复发作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2-25页 |
(一) 病因 | 第22-24页 |
(二) 病机 | 第24-25页 |
二、现代医学对小儿哮喘反复发作发病机理的认识 | 第25-29页 |
(一) 病因 | 第25-27页 |
(二) 发病机理 | 第27-29页 |
三、治则治法 | 第29页 |
四、方药分析 | 第29-32页 |
(一) 方解 | 第29-31页 |
(二) 单味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 第31-32页 |
五、疗效机理分析 | 第32-36页 |
(一) 抑制气道炎症 | 第32-34页 |
(二) 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 第34-35页 |
(三) 改善肺的通气功能、肺血流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综述 | 第41-46页 |
附录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详细摘要 | 第48-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