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课题来源 | 第8-10页 |
·中国名山风景区的发展建设情况 | 第8页 |
·天路历程思想在中国名山风景区规划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 第8-9页 |
·课题提出 | 第9-10页 |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有关山岳文化和“天路历程“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概况 | 第10-12页 |
·国外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 | 第10-11页 |
·国内有关理论的研究和实践 | 第11-12页 |
·课题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天人合一”思想 | 第12页 |
·“神仙”思想 | 第12页 |
·名山 | 第12页 |
·“天路历程”思想 | 第12-13页 |
·课题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2. 华夏文化中的拜山文化理念 | 第15-32页 |
·山岳崇拜 | 第15-20页 |
·自然崇拜—孕育中华文化精神的基因 | 第15-16页 |
·灵石崇拜—山岳神灵的象征符号 | 第16-17页 |
·昆仑蓬莱—神话与民族精神的发祥地 | 第17-18页 |
·巡狩封禅—融契于国家典制中的山岳祭祀 | 第18-20页 |
·道与山:皈依自然的文化传统 | 第20-23页 |
·“天人合一”:崇山理念的精神支柱 | 第20-21页 |
·道与山岳:别有洞天的生命理想 | 第21-23页 |
·山水审美观念 | 第23-25页 |
·山水审美观念萌芽 | 第23-24页 |
·山水审美观念的成熟 | 第24-25页 |
·堪天舆地:崇拜山岳的王权与神权 | 第25-31页 |
·山水之术:堪舆理论的传统哲学构筑 | 第25-28页 |
·山脉经纬:中华神州的山岳思维模式 | 第28-30页 |
·道教宫观与名山堪舆环境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3. 名山的发展过程 | 第32-50页 |
·名山概述 | 第32-33页 |
·中国的名山的形成 | 第33-40页 |
·在自然崇拜中产生名山 | 第33-35页 |
·名山的发展时期 | 第35-40页 |
·名山分类 | 第40-42页 |
(1) 历史名山 | 第40-41页 |
(2) 文化名山 | 第41页 |
(3) 宗教名山 | 第41页 |
(4) 政治名山 | 第41页 |
(5) 军事名山 | 第41-42页 |
·华夏大地的名山 | 第42-46页 |
·五镇 | 第42-44页 |
·五岳 | 第44-46页 |
·华夏文化的系列名山之道教名山 | 第46-49页 |
一、十大洞天 | 第47页 |
二、三十六小洞天 | 第47-48页 |
三、七十二福地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4. 天路历程思想 | 第50-72页 |
·天路历程思想的产生 | 第50-58页 |
·原始宗教 | 第50页 |
·“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 第50-53页 |
·祭祀封禅 | 第53-54页 |
·山水审美观念 | 第54-55页 |
·道教 | 第55-57页 |
·“天路历程”思想 | 第57-58页 |
·“天路历程”思想在山岳中的发展 | 第58-60页 |
·天路历程思想的在名山中的痕迹及发展过程 | 第58-59页 |
·“天路历程”思想在名山发展中的特点 | 第59-60页 |
·天路历程的布局结构,层次结构,构成的要素 | 第60-69页 |
·天路历程的布局结构 | 第60-61页 |
·天路历程的层次结构 | 第61-62页 |
·天路历程的构成要素 | 第62-69页 |
·天路历程的类型和手法 | 第69-71页 |
·天路历程结构的类型 | 第69-70页 |
·天路历程的营造手法 | 第70-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5. 天路历程思想在中国名山中的实践实例研究 | 第72-90页 |
·武当山 | 第72-78页 |
·概述 | 第72页 |
·永乐皇帝大兴武当与明皇室家庙的形成 | 第72-73页 |
·武当山“天路历程”结构布局 | 第73-77页 |
·天路历程空间节点 | 第77-78页 |
·结语 | 第78页 |
·泰山 | 第78-83页 |
·概述 | 第78页 |
·总体布局 | 第78-81页 |
·天路历程结构 | 第81-83页 |
·王屋山 | 第83-90页 |
·天外有天的三重神仙洞府 | 第85-88页 |
·天地宫观同构宇宙 | 第88页 |
·神仙境界即是自然光景之美 | 第88页 |
·小结 | 第88-90页 |
6. “天路历程”思想在华山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应用 | 第90-117页 |
·华山与宗教 | 第90-91页 |
·华山与原始宗教迷信 | 第90页 |
·华山与道教 | 第90-91页 |
·拜山、祭祀 | 第91-93页 |
·远古及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封祀朝拜 | 第92页 |
·华山—帝王封祀名山 | 第92页 |
·遣使告祭 | 第92-93页 |
·拜山祭祀活动的特点总结 | 第93页 |
·华山地貌空间描述 | 第93-100页 |
·华山风景名胜区地貌空间特征 | 第93-95页 |
·华山风景名胜区山岳区地貌空间描述 | 第95-100页 |
·华山营造天路历程的过程 | 第100-116页 |
·登山道路 | 第100-102页 |
·天路历程的营造过程 | 第102-116页 |
·小结 | 第116-117页 |
7. 结论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参考书目 | 第120-123页 |
图表索引 | 第123-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