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0页 |
·引言 | 第17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7-28页 |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浸提、测定 | 第17-19页 |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含量 | 第19-22页 |
·可溶性有机氮与土壤氮素矿化的关系 | 第22-23页 |
·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碳素矿化的关系 | 第23页 |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生物降解特性 | 第23-26页 |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吸附特性 | 第26-28页 |
·存在问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 第28-30页 |
第二章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 第30-32页 |
·选题依据 | 第30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有机肥中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及其特性研究 | 第32-39页 |
·引言 | 第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试验设计 | 第32-33页 |
·测定方法 | 第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8页 |
·不同有机肥中 SON 含量及其比例 | 第33-35页 |
·不同有机肥中SOC 含量及其所占TOC 的比例 | 第35-36页 |
·有机肥提取液中SON、SOC 的特性及与总有机碳、全氮、无机氮的关系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第四章 黄土区几种土壤培养过程中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及特性的变化 | 第39-49页 |
·引言 | 第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39-40页 |
·样品采集 | 第40页 |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培养过程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的变化 | 第41-42页 |
·培养过程中土壤 SOC/SON 比例的变化 | 第42-44页 |
·培养过程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物结构特性的变化 | 第44-46页 |
·讨论 | 第46-47页 |
·培养过程中SOC、SON 含量变化的关系及其效应 | 第46页 |
·培养过程中可溶性有机物结构特性的变化及其意义 | 第46-47页 |
·不同土壤SOC、SON 含量及其光谱吸收特性差异的原因 | 第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第五章 不同农田土壤对可溶性有机氮、碳吸附特性研究 | 第49-56页 |
·引言 | 第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试验设计 | 第49-51页 |
·测定方法 | 第51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不同土壤对 SON 的吸附特性 | 第51-53页 |
·不同土壤对 SOC 的吸附特性 | 第53-54页 |
·不同土壤对 SON、SOC 的吸附特性比较 | 第54页 |
·讨论 | 第54-56页 |
第六章 不同温度对土壤吸附可溶性有机氮、碳的影响 | 第56-63页 |
·引言 | 第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试验设计 | 第56-57页 |
·测定方法 | 第57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57-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不同温度下土壤对SON 吸附特性分析 | 第58-59页 |
·不同温度下土壤对SOC 吸附特性分析 | 第59-60页 |
·吸附前后溶液中可溶性有机物成分和结构的变化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3页 |
第七章 不同土壤培养过程中可溶性有机碳的生物降解特性 | 第63-69页 |
·引言 | 第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5页 |
·研究地区概况 | 第63页 |
·样品采集 | 第63-64页 |
·研究方法 | 第64-6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5-68页 |
·培养过程中 SOC 含量及其光谱吸收特性的变化 | 第65-66页 |
·不同来源 SOC 的生物降解特性 | 第66-68页 |
·不同来源SOC 溶液生物降解率与UV280、荧光吸收值的关系 | 第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第八章 黄土区土壤培养过程中可溶性有机氮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矿化氮的关系 | 第69-77页 |
·引言 | 第6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研究地区概况 | 第69页 |
·样品采集 | 第69-70页 |
·研究方法 | 第70-7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1-75页 |
·土壤培养过程中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的变化 | 第71-72页 |
·培养过程中不同类型土壤SON 含量占可溶性全氮(TSN)比例的变化 | 第72-73页 |
·土壤SON 与土壤氮素矿化参数的关系 | 第73-75页 |
·讨论 | 第75-77页 |
第九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今后研究方向 | 第77-80页 |
·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78-79页 |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作者简介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