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导论 | 第11-21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第12-14页 |
|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概念解释 | 第14-19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14-15页 |
| ·制度变迁 | 第15-17页 |
| ·人力资本溢出 | 第17-19页 |
| ·论文结构 | 第19-20页 |
| ·创新点 | 第20-21页 |
| 2 文献述评 | 第21-39页 |
| ·国外经典理论 | 第21-26页 |
| ·刘易斯模型 | 第21页 |
|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 第21-23页 |
| ·乔根森模型 | 第23页 |
| ·托达罗模型 | 第23-24页 |
| ·推拉理论 | 第24-26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26-32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 第26-27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 | 第27-28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估计 | 第28-29页 |
| ·迁移劳动力的社会经济特征 | 第29-30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 第30页 |
| ·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第30-31页 |
| ·评价 | 第31-32页 |
| ·经典理论与中国现实 | 第32-39页 |
| ·二元经济结构辨析 | 第32-34页 |
| ·劳动力流动模型修正 | 第34-36页 |
| ·人力资本理论应用 | 第36-39页 |
| 3 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况 | 第39-51页 |
| ·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界定与测量 | 第39-42页 |
| ·界定 | 第39页 |
| ·测量 | 第39-42页 |
| ·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 第42-49页 |
|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历程 | 第42-45页 |
| ·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分析 | 第45-49页 |
| ·小结 | 第49-51页 |
| 4 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与其制度背景 | 第51-74页 |
| ·主要问题 | 第51-61页 |
| ·转移不彻底 | 第51-54页 |
| ·二元劳动力市场 | 第54-56页 |
| ·歧视现象 | 第56-60页 |
| ·劳动力素质偏低 | 第60-61页 |
| ·问题产生的制度背景 | 第61-73页 |
| ·户籍制度 | 第61-65页 |
| ·就业制度 | 第65-67页 |
| ·农地制度 | 第67-70页 |
| ·教育制度 | 第70-73页 |
| ·小结 | 第73-74页 |
| 5 农村人力资本溢出效应与西北地区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 | 第74-93页 |
| ·农村人力资本溢出效应 | 第75-81页 |
| ·农户人力资本积累途径 | 第75-77页 |
| ·人力资本积累对农业生产的溢出效应 | 第77-78页 |
| ·人力资本积累对非农业就业的溢出效应 | 第78-81页 |
| ·西北地区农村人力资本积累 | 第81-91页 |
| ·国家教育投资 | 第81-83页 |
| ·县乡财政状况 | 第83-87页 |
| ·农民职业培训 | 第87-89页 |
| ·农村科技投入 | 第89-91页 |
| ·小结 | 第91-93页 |
| 6 制度变迁与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 | 第93-116页 |
| ·中国的制度变迁 | 第94-107页 |
| ·中国制度变迁的界定 | 第94-97页 |
| ·中国制度变迁历程 | 第97-107页 |
| ·制度变迁中的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 | 第107-115页 |
| ·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模型 | 第107-110页 |
| ·制度变迁对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 | 第110-115页 |
| ·小结 | 第115-116页 |
| 7 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 第116-129页 |
| ·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 第116-124页 |
| ·发展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工业化 | 第116-119页 |
| ·户籍制度创新:城乡居民一体化 | 第119-121页 |
| ·农地制度创新:农地产权农户化 | 第121-122页 |
| ·教育制度创新:农村教育法制化 | 第122-124页 |
| ·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创新 | 第124-129页 |
| ·提升农业人力资本积累效应 | 第124-125页 |
| ·扩展非农业人力资本积累途径 | 第125-129页 |
| 8 结论、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129-131页 |
| ·结论 | 第129-130页 |
| ·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130-131页 |
| ·研究的不足 | 第130页 |
| ·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130-1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137页 |
| 致谢 | 第137-13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和课题研究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