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问题的提出与背景 | 第7-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国外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 | 第9-11页 |
·国内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方法及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及解释 | 第14-24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14-16页 |
·公共物品供给理论 | 第16-18页 |
·福利经济学补偿理论 | 第18-19页 |
·信息经济学理论 | 第19-20页 |
·生态资本理论 | 第20-22页 |
·生态补偿的经济伦理理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榆林地区生态环境和矿产资源现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4-40页 |
·榆林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及开发背景 | 第24页 |
·榆林地区生态环境和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 第24-27页 |
·榆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 | 第24-25页 |
·榆林地区矿产资源状况 | 第25-27页 |
·榆林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现状 | 第27页 |
·榆林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7-40页 |
·煤炭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36页 |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6-40页 |
第四章 榆林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运作机制分析 | 第40-50页 |
·生态补偿与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 | 第40-42页 |
·协同合作机制 | 第42-43页 |
·基于博弈分析的制衡约束机制 | 第43-46页 |
·生态权益市场激励机制 | 第46-48页 |
·区域利益共享机制 | 第48-50页 |
第五章 榆林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模式设计 | 第50-59页 |
·生态补偿模式设计思想的帕累托均衡分析 | 第50-52页 |
·榆林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目标 | 第52页 |
·榆林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运行的原则 | 第52-55页 |
·环境责任补偿原则 | 第53页 |
·公平补偿原则 | 第53-54页 |
·科学补偿原则 | 第54页 |
·政府补偿与市场补偿相结合的原则 | 第54-55页 |
·榆林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模式选择 | 第55-59页 |
·中央政府激励引导下地方政府、企业、农户合作治理模式 | 第55-56页 |
·企业出资、地方政府组织复垦模式 | 第56页 |
·企业、农户自愿协商自治补偿模式 | 第56-57页 |
·"新矿、旧矿"分治模式 | 第57页 |
·企业自行组织恢复治理模式 | 第57-58页 |
·政府监管下的生态权益市场交易模式 | 第58-59页 |
第六章 榆林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运行实施的措施建议 | 第59-67页 |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第59页 |
·建立地方生态补偿协调委员会 | 第59-60页 |
·建立榆林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示范区 | 第60-61页 |
·构建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投融资渠道和体系 | 第61-62页 |
·建立适宜于生态补偿的税费制度 | 第62页 |
·建立生态环境成本内部化制度 | 第62-63页 |
·促进并推广企业与当地农户、居民自治的、社会效益良好的补偿方式 | 第63页 |
·强化生态补偿市场化建设和措施 | 第63-64页 |
·借鉴国外"新账"、"旧账"分治的成功经验,在榆林历史问题多的地方推广 | 第64-65页 |
·促进榆林地区生态补偿技术创新和扩散,实施生态补偿技术战略 | 第65页 |
·加强榆林地区非政府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力量合作,提高生态补偿的广度和社会化水平 | 第65-6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