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工作 | 第13-17页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18页 |
·非饱和状态下的速率自适应机制 | 第17-18页 |
·数据帧长度的问题 | 第18页 |
·论文结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概述 | 第20-27页 |
·IEEE 802.11系列标准 | 第20-21页 |
·无线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 第21-22页 |
·无线局域网的接入机制 | 第22-27页 |
·CSMA/CA机制 | 第22-23页 |
·RTS/CTS机制 | 第23-24页 |
·点协调功能PCF | 第24页 |
·无线局域网的3种帧间隔 | 第24-26页 |
·退避(Backoff)算法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非饱和状态下速率自适应机制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 第27-40页 |
·采用速率自适应机制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评判速率自适应机制优劣的标准 | 第28-30页 |
·现有速率自适应机制的缺陷 | 第30-32页 |
·ARF算法分析 | 第31-32页 |
·计时器值可变的ARF改进算法 | 第32-34页 |
·设计思想 | 第32页 |
·算法介绍 | 第32-33页 |
·实现流程图 | 第33-34页 |
·探测帧机制 | 第34-40页 |
·设计思想 | 第34页 |
·算法介绍 | 第34-36页 |
·实现流程图 | 第36页 |
·探测帧的格式 | 第36-40页 |
第四章 仿真软件及修改 | 第40-46页 |
·仿真软件NS2 | 第40-42页 |
·使用NS2的原因 | 第40-41页 |
·NS2的特点 | 第41页 |
·NS2网络仿真的过程 | 第41-42页 |
·NS2实现自适应机制 | 第42-46页 |
·MAC层的修改 | 第42-44页 |
·物理层的修改 | 第44-46页 |
第五章 仿真实现及性能分析 | 第46-75页 |
·路径损耗模型和信道覆盖范围 | 第46-47页 |
·仿真环境 | 第47-48页 |
·度量指标 | 第48-49页 |
·仿真实验及性能分析 | 第49-75页 |
·实验环境一:单用户模式 | 第49-62页 |
·实验环境二:多用户模式 | 第62-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全文总结 | 第75-76页 |
·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