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6页 |
·分布式发电系统 | 第15-20页 |
·分布式发电系统的概念 | 第15-18页 |
·分布式发电系统在国内外的应用及前景 | 第18-20页 |
·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孤岛效应 | 第20-2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0-21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本文研究概述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孤岛效应的基本问题 | 第26-38页 |
·孤岛效应的发生与检测 | 第26-30页 |
·孤岛效应发生的机理 | 第26-28页 |
·孤岛效应的检测 | 第28-30页 |
·孤岛效应发生的可能性与危险性 | 第30-35页 |
·可能性分析 | 第30-32页 |
·危险性分析 | 第32-35页 |
·反孤岛测试电路中的负载品质因数Q_f | 第35-38页 |
·负载品质因数Q_f的定义 | 第35-37页 |
·负载品质因数Q_f的确定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反孤岛策略 | 第38-59页 |
·基于通讯的反孤岛策略 | 第38-41页 |
·联锁跳闸方案 | 第38-40页 |
·电力线载波通讯方案 | 第40-41页 |
·基于同步发电机的反孤岛策略 | 第41-44页 |
·基于频率的被动式方案 | 第41-42页 |
·其它的被动式方案 | 第42-43页 |
·主动式方案 | 第43-44页 |
·基于并网逆变器的反孤岛策略 | 第44-57页 |
·并网逆变器侧被动式方案 | 第46-49页 |
·逆变器侧主动式方案 | 第49-56页 |
·电网侧反孤岛方案 | 第56-57页 |
·当前的工业惯例和趋势 | 第57-59页 |
第四章 不可检测区域(NDZ)与反孤岛策略的有效性评估 | 第59-78页 |
·基于△P×△Q坐标系的有效性评估 | 第59-66页 |
·△P×△Q坐标系中的NDZ | 第60-61页 |
·△P×△Q坐标系中的有效性评估 | 第61-65页 |
·不同工作模式下过/欠压和过/欠频保护方案NDZ的比较. | 第65-66页 |
·基于L×C_(norm)坐标系的有效性评估 | 第66-73页 |
·L×C_(norm)坐标系中的NDZ | 第66-67页 |
·L×C_(norm)坐标系中的有效性评估 | 第67-71页 |
·L×C_(norm)坐标系中反孤岛方案 NDZ的比较 | 第71-73页 |
·基于负载特征参数坐标系Q_f×f_0的有效性评估 | 第73-78页 |
·Q_f×f_0坐标系中的NDZ | 第73-74页 |
·Q_f×f_0坐标系中的有效性评估 | 第74-76页 |
·Q_f×f_0坐标系中反孤岛方案NDZ的比较 | 第76-78页 |
第五章 反孤岛的测试技术 | 第78-88页 |
·基于并网逆变器的反孤岛测试 | 第78-81页 |
·基于同步发电机的反孤岛测试 | 第81-82页 |
·基于逆功率检测的反孤岛测试 | 第82-87页 |
·逆功率幅值测试 | 第83-85页 |
·逆功率时间测试 | 第85-87页 |
·开相测试 | 第87-88页 |
第六章 微电网及其孤岛效应的利用 | 第88-96页 |
·微电网的基本概念 | 第88-91页 |
·微电网的定义 | 第88-90页 |
·微电网与局部电网的联接 | 第90-91页 |
·微电网的孤岛效应利用 | 第91-96页 |
·孤岛效应利用的基本问题 | 第91-92页 |
·孤岛效应利用的相关技术 | 第92-96页 |
第七章 分布式发电系统孤岛效应研究的试验系统 | 第96-113页 |
·试验系统的构成 | 第96-97页 |
·试验系统的单元设计 | 第97-100页 |
·风力并网发电单元设计 | 第97-98页 |
·光伏并网发电单元设计 | 第98-99页 |
·蓄电池并网充放电单元设计 | 第99-100页 |
·研究系统的并网试验 | 第100-104页 |
·风力发电单元并网试验结果 | 第100-102页 |
·光伏发电单元并网试验结果 | 第102-103页 |
·蓄电池充放电单元并网充放电试验结果 | 第103-104页 |
·试验系统的反孤岛研究与测试 | 第104-113页 |
·反孤岛方案的软件设计 | 第104-107页 |
·反孤岛测试的试验设计 | 第107-109页 |
·反孤岛测试的试验结果 | 第109-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8页 |
附录一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课题 | 第118-120页 |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