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玄英重玄思想略论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12页 |
第一章 重玄方法论 | 第12-21页 |
第一节 重玄思维的产生 | 第12-14页 |
第二节 重玄方法的运用 | 第14-16页 |
第三节 重玄思想的奠定 | 第16-21页 |
第二章 重玄本体论 | 第21-34页 |
第一节 一玄之道 | 第21-26页 |
(一) 一玄之道的内涵 | 第21-25页 |
(二) 一玄之道的特征 | 第25-26页 |
第二节 重玄之道 | 第26-30页 |
(一) 重玄之道的内涵 | 第26-27页 |
(二) 重玄之道与一玄之道的关系 | 第27-29页 |
(三) 重玄之道的安置 | 第29-30页 |
第三节 重玄之道与中道 | 第30-34页 |
(一) 成玄英对中道思想的借鉴 | 第30-32页 |
(二) 重玄之道与中道的差异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重玄境界论 | 第34-43页 |
第一节 修道的前提——心有真性 | 第34-36页 |
(一) 众生正性即是道 | 第34-35页 |
(二) 自然之性藏于内心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修道的方法——无心遣忘 | 第36-39页 |
(一) 无心 | 第36-38页 |
(二) 遣忘 | 第38-39页 |
第三节 修道的境界——重玄境界 | 第39-43页 |
(一) 重玄境界的内涵 | 第39-40页 |
(二) 境界的三个层次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