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 第1-19页 |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三、研究成果及创新 | 第14-15页 |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第1章 风险投资退出的相关理论 | 第19-25页 |
| ·风险投资的含义及特点 | 第19-21页 |
| ·风险投资的含义 | 第19页 |
| ·风险投资的特点 | 第19-21页 |
| ·高风险与高收益性 | 第19-20页 |
| ·参与性专业投资方式 | 第20页 |
| ·选择性和组合性 | 第20-21页 |
| ·权益性投资 | 第21页 |
| ·长期性投资 | 第21页 |
| ·风险投资要素及运作过程 | 第21-23页 |
| ·风险投资要素 | 第21-22页 |
| ·风险资本 | 第21页 |
| ·风险投资人 | 第21-22页 |
| ·风险企业 | 第22页 |
| ·资本市场 | 第22页 |
| ·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 | 第22-23页 |
| ·风险投资退出在风险投资中的重要作用 | 第23-25页 |
| ·保持风险投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 第23页 |
| ·为风险投资提供增值或解套机会 | 第23-24页 |
| ·为风险投资提供着评价风险投资公司提供了依据 | 第24-25页 |
| 第2章 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 | 第25-45页 |
| ·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方式 | 第25-27页 |
| ·公开上市 | 第25-26页 |
| ·股权转让 | 第26页 |
| ·破产清算 | 第26-27页 |
| ·对于两种主要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经济学绩效评价 | 第27-34页 |
| ·退出收益 | 第27-28页 |
| ·退出价格 | 第28-29页 |
| ·退出成本 | 第29-30页 |
| ·中介费用 | 第30页 |
| ·交易时间成本 | 第30页 |
| ·内部控制权激励效应 | 第30页 |
| ·退出时效性 | 第30-31页 |
| ·退出市场容量 | 第31-32页 |
| ·退出市场的规模 | 第31-32页 |
| ·退出市场的质量 | 第32页 |
| ·风险投资退出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2-34页 |
| ·国外风险投资退出的发展状况及相关经验 | 第34-39页 |
| ·美国风险投资退出的特点 | 第34-36页 |
| ·德国风险投资退出的特点 | 第36-37页 |
| ·以色列风险投资退出的特点 | 第37-38页 |
| ·对国外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评述 | 第38-39页 |
| ·完善的股票市场和健全的资本市场 | 第38页 |
| ·多样化的退出方式 | 第38-39页 |
| ·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分析 | 第39-43页 |
| ·中小企业板上市 | 第40-41页 |
| ·海外二板市场上市 | 第41-42页 |
| ·主板市场的买壳或借壳上市 | 第42页 |
| ·其他风险投资退出路径 | 第42-43页 |
| ·案例分析 | 第43-45页 |
| ·中星微的 IPO 之路 | 第43-44页 |
| ·被孵化出来的华邦 | 第44-45页 |
| 第3章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中的主要障碍 | 第45-53页 |
| ·资本市场不健全 | 第45-49页 |
| ·主板市场障碍 | 第45-46页 |
| ·中小企业板市场障碍 | 第46-48页 |
| ·上市制度控制严格,上市成本高 | 第46页 |
| ·上市监管问题 | 第46-48页 |
| ·产权交易市场障碍 | 第48-49页 |
| ·产权交易市场分割严重,产权交易所制度有待完善 | 第48页 |
| ·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 第48-49页 |
| ·变相股票交易、地下股票交易市场屡禁不止 | 第49页 |
| ·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49-50页 |
| ·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49-50页 |
| ·资本利得的“双重课税” | 第50页 |
| ·外部环境机制的不完善 | 第50-53页 |
| ·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的匮乏和职能弱化 | 第50-51页 |
| ·风险投资人才紧缺 | 第51-53页 |
| 第4章 建立我国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 第53-63页 |
| ·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建立多种退出方式并存的机制 | 第53-58页 |
| ·完善我国的中小企业板块,尽快推出我国的创业板 | 第54-57页 |
| ·继续扩大市场规模 | 第54页 |
| ·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板制度创新 | 第54-57页 |
| ·制定专门面向风险企业的发审标准 | 第54-55页 |
| ·建立规范完善的上市监管制度 | 第55页 |
| ·逐步完善保荐人制度 | 第55-56页 |
| ·建立明确的淘汰退市制度 | 第56-57页 |
| ·建立健全的投资人权益保护机制 | 第57页 |
| ·建立完善场外交易市场 | 第57-58页 |
| ·以证券公司股份代办转让系统为依托,推出我国的“三板市场” | 第57-58页 |
| ·整合规范全国产权交易市场,促进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 第58页 |
| ·在场外交易市场体系内,区别两种风险企业转让制度 | 第58页 |
| ·促进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鼓励风险企业到海外上市 | 第58页 |
| ·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机制 | 第58-63页 |
| ·完善与风险投资有关的立法 | 第58-59页 |
| ·修改现行法律中不利于风险投资退出的有关条款 | 第59页 |
| ·制定我国有关部门风险投资方面的法律 | 第59页 |
| ·对风险投资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 第59-61页 |
| ·建立健全风险投资税收法律体系 | 第59-60页 |
| ·规范现行所得税法,注重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效 | 第60-61页 |
| ·完善现行税收征管法,强化风险投资税收的实施力度 | 第61页 |
| ·建立健全适应我国国情的中介机构服务体系 | 第61-62页 |
| ·积极培养风险投资专业人才 | 第62-63页 |
| 结论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 个人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