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62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7-48页 |
一、活动与行为: 鉴定概念的解读 | 第18-28页 |
(一) 不同语境中的鉴定概念分歧 | 第18-22页 |
(二) 鉴定概念的分析与评价 | 第22-25页 |
(三) 鉴定概念之界定 | 第25-28页 |
二、中立与对立: 鉴定人角色定位 | 第28-42页 |
(一) 鉴定人称谓的分析与评断 | 第28-34页 |
(二) 鉴定人角色的争论与评判 | 第34-42页 |
三、结论与意见: 鉴定结论的表述——鉴定结论概念的重述 | 第42-48页 |
(一) 鉴定结果的证据形式分析 | 第42-45页 |
(二) 鉴定结论概念的重述 | 第45-48页 |
第二节 问题的缘起 | 第48-58页 |
一、无能与有能: 案件事实认定的迷茫 | 第49-52页 |
(一) 事实审理者对认定事实的无能 | 第49-51页 |
(二) 事实审理者对鉴定结论选择适用的有能 | 第51-52页 |
二、任意与理由: 鉴定结论选择适用的困惑 | 第52-55页 |
(一) 鉴定结论选择任意性之节制 | 第52-53页 |
(二) 鉴定结论选择裁量权之约束 | 第53-55页 |
三、成本与价值: 发现真实的动因——证明责任的摆脱与鉴定结论的寻求 | 第55-58页 |
(一) 发现真实与鉴定引入诉讼的价值分析 | 第55-57页 |
(二) 鉴定结论与证明责任选择适用的成本分析 | 第57-58页 |
第三节 研究鉴定结论的意义 | 第58-62页 |
一、研究鉴定结论对立法的意义 | 第59-60页 |
二、研究鉴定结论对司法的意义 | 第60-61页 |
三、研究鉴定结论对鉴定制度改革的意义 | 第61-62页 |
第二章 鉴定结论的证据擅变历史 | 第62-86页 |
第一节 鉴定结论的证据产生 | 第62-72页 |
一、孕育与分娩: 鉴定结论与证人证言的脱离 | 第62-68页 |
(一) 鉴定结论与专家证言的历史探源 | 第62-66页 |
(二) 证人、鉴定人与鉴定证人的比较分析 | 第66-68页 |
二、整合与分离: 鉴定结论与勘验、检查笔录的独立 | 第68-72页 |
(一) 鉴定结论与勘验、检查笔录的混合 | 第69-70页 |
(二) 鉴定结论与勘验、检查笔录的独立 | 第70-72页 |
第二节 鉴定结论的证据种类评断 | 第72-82页 |
一、鉴定结论证据种类的立法现状考察 | 第73-78页 |
(一) 分化与独立: 大陆法系鉴定结论证据种类的状态考察 | 第73-75页 |
(二) 整合与服从: 英美法系专家证言证据种类的缘由 | 第75-78页 |
二、鉴定结论证据种类的纷争 | 第78-82页 |
(一) 肯定与实然: 鉴定结论证据种类的坚守 | 第78-79页 |
(二) 否定与派生: 鉴定结论非证据种类的论说 | 第79-80页 |
(三) 对立与趋势: 鉴定结论证据种类的方向 | 第80-82页 |
第三节 鉴定结论的发展趋势与预测 | 第82-86页 |
一、鉴定结论证据范围的发展趋势 | 第82-84页 |
(一) 人证走向物证: 鉴定范围的扩张 | 第82页 |
(二) 人证的“复活”: 悄然动向的预测——鉴定结论触发人证“复活”的实证分析 | 第82-84页 |
二、鉴定结论证据种类的走向预测 | 第84-86页 |
(一) 鉴定结论内容改造的基本走向 | 第85页 |
(二) 鉴定结论外部改造的方向预测 | 第85-86页 |
第三章 鉴定结论的证据属性 | 第86-110页 |
第一节 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 | 第86-104页 |
一、大陆法系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的构成要件分析 | 第86-90页 |
(一) 大陆法系鉴定结论证据能力要件的现状 | 第86-89页 |
(二) 大陆法系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的构成要件分析 | 第89-90页 |
二、英美法系专家证言证据能力的构成要件分析 | 第90-100页 |
(一) 普遍接受法则与关联性规则: 从判例到立法的转折 | 第90-92页 |
(二) 关联性法则与综合判断标准: 从立法到实践的发展 | 第92-98页 |
(三) 分析与评价: 专家证言证据能力的要件历程探讨 | 第98-100页 |
三、我国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 | 第100-104页 |
(一) 现状与缺陷: 我国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的现状分析 | 第100-101页 |
(二) 借鉴与完善: 我国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的要件重构 | 第101-104页 |
第二节 鉴定结论的证明力 | 第104-110页 |
一、考察与比较: 两大法系鉴定结论(专家证言)的证明力 | 第104-106页 |
(一) 两大法系鉴定结论(专家证言)证明力要件的考察 | 第104-105页 |
(二) 两大法系鉴定结论(专家证言)证明力的比较分析 | 第105-106页 |
二、吸收与思考: 我国鉴定结论证明力要件的设计 | 第106-110页 |
(一) 可靠性: 鉴定结论本身的证明力要件 | 第106-108页 |
(二) 有效性: 鉴定结论关系的证明力要件 | 第108-110页 |
第四章 鉴定结论的启动程序 | 第110-149页 |
第一节 两大法系鉴定结论(专家证言)的启动程序 | 第110-124页 |
一、大陆法系鉴定结论的启动程序 | 第110-119页 |
(一) 大陆法系鉴定启动程序的考察 | 第110-117页 |
(二) 大陆法系鉴定启动程序的比较与评价 | 第117-119页 |
二、英美法系专家证言的启动程序 | 第119-124页 |
(一) 英美法系专家证言启动程序的考察 | 第119-122页 |
(二) 英美法系专家证言启动程序的分析与评价 | 第122-124页 |
第二节 我国鉴定结论的启动程序 | 第124-149页 |
一、我国鉴定结论启动程序的现状与分析 | 第125-131页 |
(一) 我国鉴定结论启动程序的现状 | 第125-129页 |
(二) 我国鉴定结论启动程序的分析与评判 | 第129-131页 |
二、完善我国启动鉴定程序的构想 | 第131-149页 |
(一) 维护与限制: 公权自由启动鉴定程序之修正——公权启动鉴定程序范围规制之设想 | 第131-135页 |
(二) 借鉴与扩张: 鉴定结论启动程序之改造——当事人自主鉴定程序权之架构 | 第135-149页 |
第五章 鉴定结论的生成程序 | 第149-171页 |
第一节 鉴定的准备程序 | 第149-157页 |
一、鉴定的委托程序与接受程序 | 第149-155页 |
(一) 鉴定委托与接受程序考察与分析 | 第149-151页 |
(二) 我国鉴定委托与接受程序的借鉴与完善 | 第151-155页 |
二、鉴定材料的补充程序 | 第155-157页 |
(一) 鉴定材料补充程序的考察与分析 | 第155-156页 |
(二) 鉴定人“取证”程序节制的设想 | 第156-157页 |
第二节 鉴定的实施程序 | 第157-164页 |
一、实施鉴定的主体 | 第157-160页 |
(一) 鉴定人与委托鉴定主体之关系的分析 | 第158页 |
(二) 鉴定人与鉴定协助人之工作关系的探讨 | 第158-160页 |
二、实施鉴定的时空 | 第160页 |
(一) 实施鉴定的时限 | 第160页 |
(二) 实施鉴定的地点 | 第160页 |
三、鉴定品质的控制程序 | 第160-164页 |
(一) 鉴定品质的监督程序 | 第161-162页 |
(二) 鉴定品质的管制程序 | 第162-164页 |
第三节 鉴定结论的制作程序 | 第164-171页 |
一、口头与书面: 鉴定结论制作的考察与完善 | 第164-168页 |
(一) 两大法系鉴定结论(专家证言)制作的考察与分析 | 第164-166页 |
(二) 我国鉴定结论制作的现状分析与完善 | 第166-168页 |
二、单独与附属: 不同意见鉴定结论制作的分析与构建 | 第168-171页 |
(一) 两大法系不同意见鉴定结论(专家证言)制作的考察与分析 | 第168-169页 |
(二) 我国不同意见鉴定结论制作的现状与构建 | 第169-171页 |
第六章 鉴定结论的质证程序 | 第171-200页 |
第一节 两大法系鉴定结论(专家证言)的质证程序 | 第171-185页 |
一、大陆法系鉴定结论质证程序的考察与分析 | 第171-175页 |
(一) 法国鉴定结论质证程序的考察 | 第171-173页 |
(二) 德国鉴定结论质证程序的考察 | 第173-174页 |
(三) 大陆法系鉴定结论质证程序的比较分析 | 第174-175页 |
二、英美法系专家证言质证程序的考察与分析 | 第175-183页 |
(一) 英国专家证言质证程序的考察 | 第176-178页 |
(二) 美国专家证言质证程序的考察 | 第178-182页 |
(三) 英美法系专家证言质证程序的比较分析 | 第182-183页 |
三、国外鉴定结论(专家证言)质证程序的比较研究 | 第183-185页 |
第二节 我国鉴定结论的质证程序 | 第185-200页 |
一、我国鉴定结论质证程序的现状 | 第185-189页 |
(一) 我国鉴定结论质证程序运行实践的考察 | 第185-186页 |
(二) 立法与司法解释缺陷分析与评价 | 第186-189页 |
二、重构我国鉴定结论质证程序的设想 | 第189-200页 |
(一) 我国鉴定结论质证程序建构的基础 | 第189-191页 |
(二) 我国鉴定结论质证程序的建构 | 第191-200页 |
第七章 鉴定结论的认证程序 | 第200-227页 |
第一节 鉴定结论认证的理论基础 | 第200-206页 |
一、经验还原论与基础主义: 鉴定结论认证的理论紧张 | 第200-204页 |
(一) 经验还原论作为认证理论的分析与探讨 | 第201-202页 |
(二) 基础主义作为认证理论的分析与探讨 | 第202-204页 |
二、自由与拘束: 鉴定结论认证的理论争论 | 第204-206页 |
第二节 鉴定结论认证的程序模式 | 第206-210页 |
一、两大法系认证程序模式的考察与评价 | 第206-207页 |
二、我国鉴定结论认证程序模式的设想 | 第207-210页 |
(一) 我国鉴定结论认证程序模式的选择 | 第207-209页 |
(二) 我国鉴定结论认证的救济程序 | 第209-210页 |
第三节 鉴定结论的认证规则 | 第210-227页 |
一、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的采纳规则 | 第210-219页 |
(一) 鉴定结论程序合法性的采纳规则 | 第210-212页 |
(二) 鉴定结论必要性的采纳规则 | 第212-213页 |
(三) 鉴定结论事实性的采纳规则 | 第213-215页 |
(四) 鉴定结论方法可靠性的采纳规则 | 第215-216页 |
(五) 鉴定结论基于传闻的采纳规则 | 第216-218页 |
(六) 鉴定结论依非法取得鉴定客体的采纳规则 | 第218-219页 |
二、鉴定结论证明力的采信规则 | 第219-227页 |
(一) 我国鉴定结论证明力采信的现状与分析 | 第219-220页 |
(二) 鉴定结论证明力采信规则的设计 | 第220-227页 |
第八章 鉴定结论的救济程序 | 第227-249页 |
第一节 鉴定结论的程序性救济 | 第227-245页 |
一、再鉴定程序存在的理论基础 | 第227-230页 |
(一) 再鉴定程序正当性的分析 | 第227-229页 |
(二) 再鉴定程序的路径分解 | 第229-230页 |
二、鉴定结论的补充鉴定程序 | 第230-235页 |
(一) 限制与宽容: 补充鉴定程序启动的实体约束 | 第230-233页 |
(二) 主动与被动: 补充鉴定启动程序的改造 | 第233-235页 |
三、鉴定结论的重新鉴定程序 | 第235-245页 |
(一) 多元与一元: 重新鉴定程序启动主体的立法限缩 | 第235-241页 |
(二) 随意与约束: 重新鉴定程序启动条件的立法规范 | 第241-245页 |
第二节 鉴定结论的侵权救济程序 | 第245-249页 |
一、鉴定结论侵权救济程序的基础 | 第245-246页 |
二、鉴定结论生成中的侵权救济程序 | 第246-248页 |
(一) 鉴定留置的侵权救济程序 | 第246-247页 |
(二) 鉴定取样的侵权救济程序 | 第247-248页 |
三、鉴定结论公开后的侵权救济程序 | 第248-249页 |
结论 | 第249-25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50-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