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1页 |
一、居住权制度源流考察 | 第11-25页 |
(一) 居住权制度历史探源 | 第11-13页 |
(二) 居住权制度在后世国家的发展脉络考察 | 第13-24页 |
1、主要大陆法系国家的居住权制度 | 第13-19页 |
2、西法东渐过程中居住权制度的中断 | 第19-20页 |
3、主要英美法系国家的类居住权制度 | 第20-24页 |
(三) 小结 | 第24-25页 |
二、居住权的含义界定 | 第25-30页 |
(一) 居住权的法律特征 | 第25-26页 |
1、权利的支配性与排他性 | 第25页 |
2、权利取得的无偿性 | 第25页 |
3、权利的人身专属性 | 第25-26页 |
4、权利的长期性 | 第26页 |
(二) 居住权与类似权利的区别分析 | 第26-30页 |
1、居住权与房屋租赁权 | 第26-28页 |
2、居住权与房屋借用权 | 第28-29页 |
3、居住权与典权 | 第29-30页 |
(三) 小结 | 第30页 |
三、我国确立居住权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30-41页 |
(一) 我国学者对我国应否确立居住权制度所持的态度 | 第30-31页 |
(二) 我国确立居住权制度的必要性考察 | 第31-39页 |
1、确立居住权制度是我国现实社会生活需求的必然反映 | 第31-36页 |
2、确立居住权制度是完善我国相关理论及制度配置的重要途径 | 第36-39页 |
(三) 我国确立居住权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39-40页 |
(四) 小结 | 第40-41页 |
四、我国居住权制度的法律建构 | 第41-54页 |
(一) 关于居住权制度的立法指导思想和立法体例 | 第41-43页 |
1、居住权制度的立法指导思想 | 第41-42页 |
2、居住权制度的立法体例 | 第42-43页 |
(二) 居住权制度的具体建构 | 第43-49页 |
1、居住权的概念与性质 | 第43-44页 |
2、居住权的主、客体范围 | 第44页 |
3、居住权的设立 | 第44-47页 |
4、居住权的期限及权利的消灭 | 第47页 |
5、居住权人的主要权利与义务 | 第47-49页 |
(三) 特别居住权中的婚姻居住权 | 第49-51页 |
1、称谓来源及立法借鉴 | 第49页 |
2、婚姻居住权产生的条件及方式 | 第49-50页 |
3、内容设置 | 第50页 |
4、婚姻居住权的期限与消灭 | 第50-51页 |
5、同居人在同居关系解除时的婚姻居住权准用问题 | 第51页 |
(四)居住权实施过程中与其他权利的协调问题 | 第51-53页 |
1、居住权与抵押权 | 第51-52页 |
2、居住权与典权 | 第52页 |
3、居住权与房屋租赁权 | 第52页 |
4、居住权人的优先购买权 | 第52-53页 |
(五)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