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9页 |
·概述 | 第17-19页 |
·昆虫性别决定的多样性 | 第19-22页 |
·果蝇的性别决定 | 第22-30页 |
·体细胞的性别决定 | 第22-26页 |
·剂量补偿 | 第26-27页 |
·生殖系的性别分化 | 第27-28页 |
·选择性剪接在性别决定中的调控 | 第28-30页 |
·家蚕的性别决定 | 第30-39页 |
·家蚕性染色体与性遗传 | 第30-33页 |
·W染色体 | 第30-31页 |
·Z染色体 | 第31-32页 |
·伴性遗传与限性遗传 | 第32页 |
·性嵌合体与间性 | 第32-33页 |
·性别决定模式与相关基因 | 第33-35页 |
·性别调控在蚕业上的应用 | 第35-39页 |
·利用单性生殖调控性别 | 第35-36页 |
·利用伴性基因调控性别 | 第36页 |
·利用限性遗传调控性别 | 第36-37页 |
·利用平衡致死系统调控性别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引言 | 第39-43页 |
·家蚕性别调控在蚕业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 | 第39页 |
·家蚕作为鳞翅目模式昆虫对害虫防治有重要意义 | 第39页 |
·家蚕基因组计划与基金课题的推进 | 第39-40页 |
·科学问题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40-41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家蚕全基因组性别决定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3-5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3页 |
·数据库和基因序列来源 | 第43页 |
·方法与步骤 | 第43页 |
·结果 | 第43-46页 |
·家蚕性别决定同源基因 | 第44-46页 |
·家蚕性别决定网络 | 第46页 |
·讨论 | 第46-51页 |
·初级信号 | 第46-47页 |
·剂量补偿 | 第47页 |
·基因Sxl、tra、tra2和dsx | 第47-48页 |
·对家蚕性别决定网络的初步思考 | 第48-51页 |
第四章 家蚕基因组的选择性剪接及在性别决定中的功能分析 | 第51-69页 |
·数据资源与方法 | 第51页 |
·实验数据资源和软件包 | 第51页 |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51页 |
·方法和步骤 | 第51-54页 |
·基因组与EST比对的构建 | 第51-52页 |
·选择性剪接的鉴定 | 第52页 |
·选择性剪接的分类 | 第52页 |
·选择性剪接的功能分析 | 第52页 |
·RT-PCR验证 | 第52-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64页 |
·家蚕选择性剪接种类及其频率 | 第54-55页 |
·家蚕选择性剪接对基因功能调控的分析 | 第55-59页 |
·选择性剪接的RT-PCR验证 | 第59-60页 |
·家蚕性别决定基因的选择性剪接分析 | 第60-64页 |
·讨论 | 第64-69页 |
·家蚕与其它模式生物选择性剪接的比较 | 第65-66页 |
·tra2和ix基因的选择性剪接 | 第66-67页 |
·选择性剪接与性别决定 | 第67-69页 |
第五章 基于基因芯片的精巢和卵巢表达谱初步分析 | 第69-8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9-74页 |
·探针设计和芯片的制作 | 第69-71页 |
·精巢和卵巢的RNA提取及纯化 | 第71-73页 |
·家蚕全基因组基因芯片的杂交实验 | 第73-74页 |
·数据处理和雌雄表达差异分析 | 第7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4-82页 |
·杂交实验和数据处理 | 第74-76页 |
·家蚕雌雄差异表达的性别决定基因 | 第76-77页 |
·家蚕非差异表达的性别决定基因 | 第77-78页 |
·家蚕所特有的雌雄差异表达基因 | 第78-80页 |
·家蚕精巢与卵巢表达谱分析 | 第80-82页 |
·讨论 | 第82-85页 |
·家蚕性别决定基因的雌雄差异表达 | 第82页 |
·家蚕精子发生与精子特异性基因 | 第82-85页 |
第六章 家蚕性别决定基因BmSxl的cDNA克隆和功能研究 | 第85-11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85-96页 |
·材料和试剂 | 第85-87页 |
·方法与步骤 | 第87-9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6-105页 |
·BmSxl的cDNA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96-101页 |
·BmSxl在雌雄组织器官之间的表达谱 | 第101-103页 |
·BmSxl的原核表达与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103-105页 |
·讨论 | 第105-111页 |
·Sxl在性别决定中的功能 | 第105-106页 |
·Sxl在性别决定中的调控 | 第106页 |
·家蚕性别决定与果蝇性别决定的比较 | 第106-107页 |
·家蚕性别决定网络调控的推论 | 第107-108页 |
·进一步研究及展望 | 第108-111页 |
第七章 综合和结论 | 第111-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5页 |
附录 | 第125-127页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参加课题情况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