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岩土工程综合评价及建筑垃圾加固地基的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 ·环境岩土工程及其发展历程 | 第14-17页 |
| ·环境岩土工程的形成与发展 | 第14-15页 |
| ·环境岩土工程的定义 | 第15-16页 |
| ·学科意义 | 第16-17页 |
| ·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内容、方法和专业特点 | 第17-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工作方法 | 第19-20页 |
| ·环境岩土工程理论体系的特色 | 第20页 |
| ·环境岩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 | 第20-23页 |
|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 第20-21页 |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21-22页 |
| ·环境岩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第22-23页 |
| ·建筑垃圾资源化体现可持续发展观 | 第23页 |
| ·本文写作思路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工程岩土环境宏观评价 | 第26-45页 |
| ·概述 | 第26-27页 |
| ·广州大学城的区域环境条件 | 第27-31页 |
| ·地形地貌 | 第27页 |
| ·地质构造 | 第27-29页 |
| ·岩土地基 | 第29-30页 |
| ·水文和水文地质 | 第30-31页 |
| ·灾害分析与环境岩土问题 | 第31-36页 |
| ·灾害概述 | 第31-32页 |
| ·崩塌 | 第32页 |
| ·软土地基变形破坏 | 第32-33页 |
| ·水体污染 | 第33-34页 |
| ·水土流失 | 第34-35页 |
| ·固体废物污染 | 第35页 |
| ·其它灾害 | 第35-36页 |
| ·建设场区的适宜性评价 | 第36-37页 |
| ·对工程岩土环境的模糊理论分析 | 第37-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三章 建筑垃圾的基本特性和预处理 | 第45-57页 |
| ·建筑概述 | 第45页 |
| ·建筑垃圾的分类组成 | 第45-49页 |
| ·建筑垃圾的分类 | 第45-46页 |
| ·组成分析 | 第46-48页 |
| ·数量分析 | 第48-49页 |
| ·建筑垃圾的基本指标 | 第49-55页 |
| ·颗粒级配 | 第49-51页 |
| ·重度γ | 第51页 |
| ·含水量ω | 第51-52页 |
| ·孔隙率n | 第52页 |
| ·透水性 | 第52-53页 |
| ·有机质含量 | 第53页 |
| ·压缩特性 | 第53-55页 |
| ·建筑垃圾的预处理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四章 建筑垃圾加固地基的方法和工程试验 | 第57-70页 |
| ·概述 | 第57页 |
| ·建筑垃圾减量化处理 | 第57-59页 |
| ·大学城建设产生建筑垃圾及其环境效应 | 第57-58页 |
| ·浅层换填处理 | 第58-59页 |
| ·建筑垃圾应用于渣土桩 | 第59-62页 |
| ·地基加固原理 | 第59-61页 |
| ·适用条件与设计要求 | 第61页 |
| ·施工工艺 | 第61-62页 |
| ·建筑垃圾应用于扩底桩 | 第62-64页 |
| ·地基加固原理 | 第62-63页 |
| ·适用条件 | 第63-64页 |
| ·施工要点 | 第64页 |
| ·工程试验 | 第64-68页 |
| ·试验场区的岩土条件 | 第64-65页 |
| ·试验方案选择 | 第65-66页 |
| ·成桩过程 | 第66-67页 |
| ·数据整理和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五章 综合效益分析 | 第70-74页 |
| 结论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81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附录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