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桩型复合地基承载性状及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1 绪论 | 第1-17页 |
·引言 | 第9-14页 |
·组合桩型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组合桩型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组合桩型复合地基承载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 FLAC~(3D)理论背景 | 第17-27页 |
·三维显式有限差分模型 | 第17-21页 |
·数学模型描述 | 第17-19页 |
·空间导数的差分表示 | 第19-20页 |
·节点运动方程 | 第20页 |
·阻尼力 | 第20-21页 |
·计算循环流程图 | 第21页 |
·FLAC~(3D)中包含本构模型 | 第21-27页 |
·弹性模型 | 第21-22页 |
·摩尔—库仑模型 | 第22-27页 |
3 组合桩型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数值分析 | 第27-42页 |
·计算模型 | 第27-29页 |
·模型的基本假定 | 第27页 |
·模型的几何尺寸 | 第27-28页 |
·材料的参数 | 第28-29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9-42页 |
·自重应力下平衡 | 第29-30页 |
·分步加载过程中复合地基的承载性状 | 第30-34页 |
·垫层厚度对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 | 第34-36页 |
·垫层模量对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主控桩参数变化对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 | 第37-39页 |
·碎石桩参数变化对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 | 第39-42页 |
4 组合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 第42-49页 |
·单一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42页 |
·组合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42-46页 |
·直接叠加法 | 第43页 |
·分步计算法 | 第43-46页 |
·组合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实例验证 | 第46-49页 |
·工程及地质概况 | 第46-47页 |
·处理方案 | 第47页 |
·承载力验算 | 第47-49页 |
5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页 |
《工程勘察》论文采用通知 | 第54-55页 |
作者简历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