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分析和主效QTL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缩略词表第1-7页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2页
1 文献综述第12-27页
   ·植物数量性状的研究第13-14页
   ·统计分析模型的发展第14页
   ·分子标记的种类第14-16页
   ·遗传作图群体第16-18页
     ·初级作图群体第16-17页
       ·临时性分离群体第17页
       ·永久性群体第17页
     ·高级作图群体第17-18页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18页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s)定位研究进展第18-20页
     ·区间作图法(Interval Mapping,IM)第18-19页
     ·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第19页
     ·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第19-20页
   ·上位性和数量性状第20-21页
   ·数量性状位点基因(QTL)克隆第21-24页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第24-2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7-33页
   ·重组自交系群体材料和表型数据采集第27页
   ·穗大小靶QTL系列近等基因系的构建第27-28页
     ·后代测验田间种植和性状考察第28页
   ·第8染色体穗大小近等基因系的构建第28-29页
   ·千粒重和粒宽近等基因系的构建第29-30页
   ·株高近等基因系的构建第30-31页
   ·重组自交系F_6代DNA提取第31页
   ·各近等基因系DNA的提取第31页
   ·SSR分子标记分析第31-32页
   ·遗传图谱建立和QTL定位使用的作图软件第32页
   ·重组自交系群体(F_6/E_7)QTL定位和互作分析第32页
   ·重组自交系群体(F_6/F_7)数据统计分析第32-33页
   ·各近等基因系数据统计分析第33页
3 结果分析第33-72页
   ·重组自交系群体结果分析第33-53页
     ·重组自交系群体(F_6)基因型组成第33-34页
     ·重组自交系连锁图谱的构建第34-35页
     ·重组自交系群体性状表现第35页
     ·年度间性状变异分析第35-37页
     ·性状相关分析第37-38页
     ·QTL分析第38-44页
       ·抽穗期、株高性状的QTL分析第38页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性状的QTL分析第38-40页
       ·剑叶和粒宽性状的QTL第40-44页
       ·QTL的多效性和性状的相关性第44页
     ·两位点上位性检测第44-53页
       ·上位性的作用组合形式第51页
       ·两个非QTL位点之间的互作第51页
       ·非QTL位点与QTL位点间互作第51页
       ·QTL位点与QTL位点间互作第51页
       ·上位性的多效性第51-52页
       ·上位性的多效性与性状的相关性第52-53页
   ·穗大小系列近等基因系结果与分析第53-57页
     ·遗传背景选择第53页
     ·四个近等基因系每穗颖花数和每穗实粒数的田间表现第53-54页
     ·目标QTL近等基因系靶区段分子标记连锁图构建第54-55页
     ·近等基因系群体中QTL的遗传效应第55-56页
     ·第7染色体近等基因系的后代测验第56-57页
   ·chr8穗大小近等基因系结果与分析第57-61页
     ·N15和N16遗传背景分析第57-58页
     ·近等基因系背景下,四个性状的相关性第58页
     ·近等基因系(NIL-F_2)中四个性状的田间表现第58页
     ·第8染色体近等基因系靶区段分子标记连锁图第58-60页
     ·QTL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第60-61页
   ·千粒重和粒宽近等基因系结果与分析第61-66页
     ·单株N1和N2的遗传背景分析第61页
     ·BC_2F_1-9的遗传背景分析第61页
     ·N1、N2、BC_2F_1-9、Zhenshan 97和HR5的千粒重和粒宽表现第61-62页
     ·千粒重和粒宽在重组自交系和近等基因系群体的相关分析第62-63页
     ·重组自交系和近等基因系中千粒重和粒宽的频数分布第63-65页
     ·利用重组自交系和近等基因系对千粒重进行QTL分析第65-66页
   ·株高近等基因系结果与分析第66-72页
     ·BC_3F_2遗传背景分析第66页
     ·BC_3F_2群体和Zhenshan 97及Pokkali的株高和抽穗期表现第66-67页
     ·靶区段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构建第67页
     ·株高和抽穗期性状的QTL定位第67-68页
     ·株高和抽穗期性状表现出可分组性第68-69页
     ·比较Qphl和sd-1物理位置第69-70页
     ·两亲本的sd-1基因比较测序第70-71页
     ·两个亲本Pokkali和Zhenshan 97的sd-1基因的表达分析第71页
     ·短日照处理高矮单株后株高和抽穗期结果第71-72页
4 讨论第72-83页
   ·重组自交系群体结果讨论第72-76页
     ·标记偏分离热点及其对QTL定位的可能影响第72-73页
     ·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第73页
     ·主效微效QTL、上位性互作和环境互作效应是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第73-74页
     ·QTLs、上位性与作物遗传改良第74-75页
     ·与其它水稻群体QTL定位的比较第75-76页
   ·四个穗大小系列近等基因系结果讨论第76-77页
     ·微效QTL在近等基因系中表现出主效QTL的特征第76页
     ·定位的靶QTL在育种上和图位克隆上的应用第76页
     ·QTL的真实性、QTL与环境及QTL的利用第76-77页
   ·基于表型(穗大小和千粒重)构建NIL的结果讨论第77-80页
     ·构建近等基因系的策略第77-78页
     ·性状相关的遗传基础第78-79页
     ·互作使得第8染色体主效QTL在重组自交系中没有检测到第79页
     ·有关千粒重粒宽近等基因系的思考第79-80页
   ·株高近等基因系结果的讨论第80-83页
     ·Qphl是一个与sd-1基因紧密连锁的新的主效株高QTL第80页
     ·比较Qphl和QTLphl的物理位置第80-81页
     ·高矮单株株高差异主要在于第二节间长第81页
     ·Qphl具有多效效应第81页
     ·在近等基因系中相同的基因型表现出很大的变异第81-82页
     ·株高数据也依赖种植密度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6页
附录:个人简历第96-97页
致谢第97-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小波域的数字图像水印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动态选课的排课算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