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缩略词列表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 1 浙贝母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11页 |
| 2 PCR检测技术 | 第11-15页 |
| ·常规PCR检测技术 | 第11-12页 |
| ·实时荧光PCR(Real-time fluorescent PCR) | 第12-13页 |
| ·免疫捕捉PCR(Immunocapture PCR) | 第13-14页 |
| ·PCR-ELISA | 第14页 |
|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x PCR) | 第14-15页 |
| 3 PLRV和LMoV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4 双向电泳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5 鱼类免疫促进剂的研究进展及其多糖在水产中的应用 | 第17-20页 |
| 第二章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采用RT-PCR对浙贝母进行病毒的检测 | 第21-32页 |
| 前言 | 第2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 ·材料 | 第21页 |
| ·浙贝母的组织培养 | 第21页 |
| ·采用RT-PCR检测侵染浙贝母的病原菌 | 第21-23页 |
| ·RNA的完整性和纯度 | 第23页 |
|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 第23-2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 ·用于检测病毒的浙贝母离体组织培养 | 第25-26页 |
| ·浙贝母RNA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26-27页 |
| ·侵染浙贝母的病害的检测 | 第27-30页 |
| 3 讨论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浙贝母球茎被真菌侵染条件下的蛋白质变化 | 第32-39页 |
| 前言 | 第3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 ·材料 | 第32页 |
| ·蛋白质的提取 | 第32页 |
| ·SDS-PAGE凝胶的配制以及操作 | 第32-33页 |
| ·等电聚焦 | 第33页 |
| ·SDS-PAGE电泳 | 第33-34页 |
| ·凝胶图像分析 | 第34页 |
| 2 结果 | 第34-37页 |
| ·浙贝母蛋白质的SDS-PAGE | 第34-35页 |
| ·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 第35-37页 |
| 3 讨论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茯苓多糖对中华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免疫调节作用 | 第39-43页 |
| 前言 | 第39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9-41页 |
| ·供试中华鳖稚鳖和饲养条件 | 第39页 |
| ·茯苓多糖和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 | 第39页 |
| ·茯苓多糖和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饲料制作 | 第39页 |
| ·试验设计 | 第39-40页 |
| ·采血 | 第40页 |
| ·吞噬原的制备 | 第40页 |
| ·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的测定 | 第40页 |
| ·血清溶菌活力的测定 | 第40页 |
| ·血清补体C3和C4含量的测定 | 第40-41页 |
| 2 结果 | 第41页 |
| ·茯苓多糖对中华鳖各项体指的影响 | 第41页 |
| ·白细胞吞噬活性的变化 | 第41页 |
| ·溶菌酶和补体活性的变化 | 第41页 |
| 3 讨论 | 第41-43页 |
| ·茯苓多糖和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促进中华鳖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 第41-42页 |
| ·茯苓多糖和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对中华鳖血清溶菌酶和补体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附录 | 第53-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