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0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沉积体系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19-20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0-26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页 |
·区域地层 | 第20-22页 |
·沉积盆地性质和构造一沉积演化特征 | 第22-26页 |
·沉积盆地性质 | 第22-24页 |
·须家河期川西类前陆盆地构造一沉积演化特征 | 第24-26页 |
第3章 广元工农镇地层发育特征 | 第26-37页 |
·野外露头剖面分层描述 | 第26-32页 |
·地层特征与对比 | 第32-37页 |
(1) 须一段(T3x1) | 第32-33页 |
(2) 须二段(T3x2) | 第33-34页 |
(3) 须三段(T3x3) | 第34-35页 |
(4) 须四段(T3x4) | 第35-37页 |
第4章 沉积体系分析 | 第37-65页 |
·沉积相标志 | 第37-46页 |
·岩石颜色 | 第37-38页 |
·岩石结构 | 第38-41页 |
·沉积构造 | 第41-43页 |
·古生物化石 | 第43-44页 |
·测井相标志 | 第44-45页 |
·地震相标志 | 第45页 |
·其他标志 | 第45-46页 |
·沉积体系划分方案 | 第46页 |
·沉积体系特征 | 第46-62页 |
·大陆沉积体系组 | 第46-56页 |
(1) 冲积扇沉积体系 | 第47-50页 |
(2) 河流沉积体系 | 第50页 |
(3) 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50-54页 |
(4) 湖泊沉积体系 | 第54-56页 |
·海陆过渡沉积体系组 | 第56-60页 |
(5) 海相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56-60页 |
·海洋沉积体系组 | 第60-62页 |
(6) 海岸沉积体系 | 第60-62页 |
·沉积模式及演化 | 第62-65页 |
·海陆过渡三角洲沉积模式 | 第62-63页 |
·陆相的沉积模式 | 第63-65页 |
第5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 | 第65-75页 |
·层序地层分析 | 第65-70页 |
·层序地层分析方法运用 | 第65-66页 |
(1) 陆相层序地层 | 第65-66页 |
(2) 海相层序地层 | 第66页 |
·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及特征 | 第66-70页 |
(1) 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 第66-67页 |
(2) 层序界面特征 | 第67-70页 |
·层序划分方案 | 第70-71页 |
·层序特征 | 第71-73页 |
·层序1(SQ1)特征 | 第71页 |
·层序2(SQ2)特征 | 第71-72页 |
·层序3(SQ3)特征 | 第72页 |
·层序4(SQ4)特征 | 第72页 |
·层序5(SQ5)特征 | 第72-73页 |
·层序格架的建立 | 第73-75页 |
第6章 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 第75-82页 |
·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概述 | 第75页 |
·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编图方法 | 第75-76页 |
·广元—元坝地区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 第76-82页 |
·SQ1 期(T3x1) | 第76-77页 |
·SQ2 期(T3x2) | 第77-78页 |
·SQ3 期(T3x3) | 第78页 |
·SQ4 期(T3x4) | 第78-79页 |
·SQ5 期(T3x5) | 第79-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