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发展教育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作用 | 第9-20页 |
(一)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含义与实质 | 第9-11页 |
1.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含义 | 第9页 |
2.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含义 | 第9-11页 |
3.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质 | 第11页 |
(二)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就业质量的关系 | 第11-14页 |
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决于就业 | 第11-12页 |
2. 就业取决于教育 | 第12-14页 |
(三) 教育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的意义 | 第14-20页 |
1. 教育对农民向农村非农产业转移的作用 | 第14-15页 |
2. 教育对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作用 | 第15-16页 |
3. 教育的个人成本—收益分析及其对提高农民就业质量的意义 | 第16-18页 |
4. 教育对转移有序性的影响 | 第18-20页 |
二、我国现阶段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0-30页 |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取得的成就 | 第20-21页 |
1.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成就 | 第20-21页 |
2.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成就 | 第21页 |
(二) 现阶段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1-24页 |
1. 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落后 | 第21-22页 |
2. 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滞后 | 第22-23页 |
3. 农村合格师资严重不足,学生流失严重 | 第23-24页 |
(三) 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4-30页 |
1. 政府公共服务长期缺位是农村基础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 | 第24-25页 |
2. 布局分散使成本增加 | 第25页 |
3. 教育资源的供给与配置不合理 | 第25-27页 |
4. 教育经费的政府分担机制不合理 | 第27-28页 |
5. 农民投资意愿不足 | 第28-30页 |
三、发展农村教育的对策 | 第30-38页 |
(一) 增强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公共服务职能 | 第30-32页 |
1.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对教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 | 第30页 |
2. 改革办学机制,促进教育公平 | 第30-32页 |
3.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与财政支出结构,增强财政对教育的供给能力 | 第32页 |
(二) 利用现代化手段降低教育成本 | 第32-33页 |
(三) 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农民组织化相结合 | 第33页 |
(四)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各种力量投资农村教育 | 第33-34页 |
(五) 建立农村教育辅助体系 | 第34-35页 |
1. 将“两免一补”政策扩大到农村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 第34-35页 |
2. 建立城市教师对农村学校的定期支援制度 | 第35页 |
(六) 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 | 第35-38页 |
1. 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将有利于乡镇内校点布局的科学规划 | 第36页 |
2. 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有利于初中教育的优化,促进教育公平 | 第36页 |
3. 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初中教学质量,降低初中辍学率 | 第36页 |
4. 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有利于资金的集中使用,降低了办学成本,发挥了规模办学的效益 | 第36页 |
5. 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促进教学的良性竞争,有利于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 第36-37页 |
6. 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保证了学生学习时间,净化了学习环境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后记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