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化的人误原因分析技术及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人误分类 | 第11-13页 |
·人误原因分析技术评价 | 第13页 |
·人误原因分析技术 | 第13-1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16页 |
·论文的结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人误概念及人误分类 | 第17-26页 |
·不同领域的人误 | 第17-18页 |
·哲学上的人误 | 第17页 |
·心理学上的人误 | 第17-18页 |
·工程科学中的人误 | 第18页 |
·人误概念 | 第18-19页 |
·人误分类 | 第19-26页 |
·行为上的人误分类 | 第20-21页 |
·情境环境的人误分类 | 第21-22页 |
·概念上的人误分类 | 第22-26页 |
第三章 人误原因分析技术评价 | 第26-56页 |
·人误原因分析技术综述 | 第26-27页 |
·人误原因分析技术简介 | 第27-49页 |
·INCORECT | 第28-29页 |
·CREAM | 第29-31页 |
·HERA | 第31-33页 |
·TRACEr | 第33-35页 |
·HFIT | 第35-37页 |
·ATHEANA | 第37-39页 |
·时间线 | 第39-41页 |
·故障树 | 第41-42页 |
·STEP | 第42-43页 |
·Petri网 | 第43-44页 |
·根原因分析 | 第44-47页 |
·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 | 第47页 |
·对应分析 | 第47-48页 |
·事件风险重要度分析 | 第48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48-49页 |
·人误原因分析技术的评价标准 | 第49-52页 |
·框架式人误原因分析技术的评价标准 | 第49-50页 |
·人误事件/事故过程模拟技术的评价标准 | 第50-52页 |
·技术综合评价 | 第52-56页 |
·框架式人误原因分析技术评价 | 第53-54页 |
·人误事件/事故过程模拟技术评价 | 第54-56页 |
第四章 一种结构化的人误原因分析技术 | 第56-84页 |
·结构化的人误原因分析技术的特点 | 第56-57页 |
·结构化的人误原因分析技术框架 | 第57-76页 |
·模型 | 第57-60页 |
·分类图式 | 第60-74页 |
·方法 | 第74-76页 |
·综合评价 | 第76-77页 |
·模型方面 | 第76-77页 |
·分类图式方面 | 第77页 |
·方法方面 | 第77页 |
·人误原因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 第77-84页 |
·灰色关联分析原理 | 第78页 |
·人误原因因素指标体系 | 第78-79页 |
·人误原因因素关联分析实例 | 第79-84页 |
第五章 结构化的人误原因分析技术的案例分析 | 第84-98页 |
·事故描述 | 第84-85页 |
·收集信息 | 第85-87页 |
·确定行为失误模式 | 第87页 |
·确定失误恢复失效 | 第87-88页 |
·确定认知失误模式及机理 | 第88页 |
·确定人误影响因素 | 第88页 |
·事故过程的模拟 | 第88-96页 |
·基于故障树的事件/事故过程模拟 | 第88-90页 |
·基于STEP技术的事故过程模拟 | 第90-93页 |
·基于Petri网技术的事故过程模拟 | 第93-96页 |
·基于事件和原因因素分析的事故过程模拟 | 第96页 |
·事件/事故预防 | 第96-9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结论 | 第98页 |
·本文的不足及后续工作 | 第98-99页 |
·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附录 | 第109-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