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经济熵的提出 | 第10-16页 |
一、经济行为的有序化 | 第10-12页 |
(一)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 | 第10页 |
(二) 经济行为的有序化趋势 | 第10-12页 |
二、经济微观态 | 第12-13页 |
三、经济序 | 第13-14页 |
四、经济有序化 | 第14-15页 |
五、经济熵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经济熵的数学分析 | 第16-24页 |
一、经济熵的长期变化趋势 | 第16-18页 |
二、应用索洛模型对经济熵长期变化趋势的验证 | 第18-20页 |
三、应用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模型对经济熵长期变化趋势的验证 | 第20-22页 |
四、经济熵的周期性和波动性 | 第22-23页 |
五、经济熵的函数图像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经济熵的理论研究 | 第24-30页 |
一、应用经济熵对区域经济有序程度的研究符合系统科学的基本原则 | 第24-25页 |
(一) 整体性原则 | 第24页 |
(二) 动态性原则 | 第24页 |
(三) 最优化原则 | 第24-25页 |
二、经济熵提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观基础 | 第25-26页 |
三、经济熵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 | 第26-27页 |
(一) 生产增长 | 第26页 |
(二) 技术进步 | 第26-27页 |
(三) 产业结构演进 | 第27页 |
(四) 资本积累 | 第27页 |
(五) 区际经济关系改进 | 第27页 |
四、经济熵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和波动性 | 第27-30页 |
(一) 经济周期的定义 | 第27-28页 |
(二) 经济熵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和波动性 | 第28-30页 |
第四章 经济熵的理论应用 | 第30-41页 |
一、对区域存在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讨论 | 第30-32页 |
(一) 区域存在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 第30页 |
(二) 区界的存在具有主观性 | 第30-31页 |
(三) 区域的存在具有客观性 | 第31页 |
(四) 区域是区界存在的主观性和区域存在的客观性的统一 | 第31-32页 |
二、对区域本质的再认识 | 第32-33页 |
(一) 经典的区域本质-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 | 第32页 |
(二) 经济熵意义下的区域本质-区域的本质是有序经济结构的空间表现 | 第32-33页 |
三、对区域差异演化过程的理论分析 | 第33-41页 |
(一) 区域差异演化过程的经典理论分析 | 第33-34页 |
(二) 经济熵反映区域差异的主观基础 | 第34-35页 |
(三) 经济熵提供新的区域差异测度方法 | 第35-36页 |
(四) 经济熵测度公式的数学分析 | 第36-38页 |
(五) 对区域差异演化过程的理论预期 | 第38-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