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竹的药用价值和竹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 第8-13页 |
·竹子的利用价值与竹叶的药用历史 | 第8页 |
·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功能食品 | 第8-9页 |
·黄酮类物质的分类及其理化性质 | 第9-11页 |
·竹叶黄酮及其有效成分 | 第11-13页 |
·竹叶黄酮的提取及分析方法 | 第13-16页 |
·提取方法 | 第13-15页 |
·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竹叶黄酮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16页 |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不同竹种竹叶及竹秆总黄酮的提取及分析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竹叶成分测定 | 第18-22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8页 |
·实验过程 | 第18-22页 |
·系统组分测定 | 第18-22页 |
第三章 提取最佳条件的确定 | 第22-25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22页 |
·乙醇浓度的确定 | 第22页 |
·料液比的选择 | 第22页 |
·浸提时间的确定 | 第22页 |
·浸提温度的选择 | 第2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2-24页 |
·乙醇浓度的确定 | 第22-23页 |
·料液比的选择 | 第23页 |
·浸提时间的确定 | 第23页 |
·浸提温度的选择 | 第23-24页 |
·结论 | 第24-25页 |
第四章 竹叶及竹秆黄酮的提取与分离 | 第25-41页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5页 |
·实验过程 | 第25-29页 |
·总黄酮的提取与测定 | 第25-29页 |
·实验结果 | 第29-41页 |
·实心篌竹黄酮含量随着月份变化的变化状况 | 第29-30页 |
·阔叶箬竹黄酮含量随着月份变化的变化状况 | 第30-31页 |
·茶秆竹黄酮含量随着月份变化的变化状况 | 第31-33页 |
·翠竹黄酮含量随着月份变化的变化状况 | 第33页 |
·铺地竹黄酮含量随着月份变化的变化状况 | 第33-34页 |
·短穗竹黄酮含量随着月份变化的变化状况 | 第34-35页 |
·慈竹、青皮竹和麻竹黄酮含量变化状况 | 第35-36页 |
·未展叶与新展叶含量 | 第36-37页 |
·枯叶黄酮含量状况 | 第37页 |
·黄酮在地上部分组织器官中的分布状况 | 第37-38页 |
·各竹种最小、平均、最大含量 | 第38-41页 |
第五章 实验竹种的年生长调查 | 第41-53页 |
·研究竹种的性状及鉴别 | 第41-44页 |
·篌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 | 第41页 |
·茶秆竹(Arundinaria amabilis) | 第41-42页 |
·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 第42页 |
·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 | 第42-43页 |
·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 第43页 |
·短穗竹(Brachystachyum densiflorum) | 第43-44页 |
·阔叶箬竹(Indocalamus latifnlius) | 第44页 |
·铺地竹(Arundinaria argenteostriatus) | 第44页 |
·翠竹(Arundinaria pygmaea) | 第44页 |
·研究竹种的形态学变化情况 | 第44-52页 |
·实心篌竹 | 第45-46页 |
·茶秆竹 | 第46-47页 |
·麻竹 | 第47-48页 |
·短穗竹 | 第48-49页 |
·阔叶箬竹 | 第49-50页 |
·铺地竹 | 第50-51页 |
·翠竹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分析 | 第53-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总结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详细摘要 | 第6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