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 第1-9页 |
·针茅属植物在草地资源中的重要意义 | 第7-8页 |
·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研究现状 | 第8页 |
·种子活力和生活力在研究种子萌发特性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 第8-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14页 |
·试验区概况 | 第9-11页 |
·四子王旗 | 第9页 |
·多伦县概况 | 第9-10页 |
·正蓝旗自然地理概况 | 第10页 |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谢尔塔拉种牛场 | 第10-11页 |
·材料 | 第11页 |
·试验方法 | 第11-13页 |
·适宜萌发条件的筛选 | 第11-12页 |
·温度处理 | 第11页 |
·发芽床处理 | 第11页 |
·试验材料处理 | 第11页 |
·数据记录 | 第11-12页 |
·种子活力的测定 | 第12-13页 |
·电导法 | 第12页 |
·低温测定 | 第12页 |
·自然老化和人工加速老化测定 | 第12页 |
·希氏砖砾测定 | 第12页 |
·TTC 定量测定法 | 第12页 |
·TTC 染色测定法 | 第12-13页 |
·贮藏时间对针茅种子萌发能力的影响 | 第13页 |
·野外播种试验-人为处理后针茅种子的萌发情况 | 第13页 |
·幼苗生长过程观测 | 第13页 |
·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 第13-1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4-32页 |
·不同处理对针茅种子的影响 | 第14-21页 |
·温度对针茅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14-15页 |
·短花针茅 | 第14页 |
·大针茅 | 第14页 |
·克氏针茅 | 第14页 |
·贝加尔针茅 | 第14-15页 |
·种子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15页 |
·短花针茅 | 第15页 |
·大针茅 | 第15页 |
·克氏针茅 | 第15页 |
·贝加尔针茅 | 第15页 |
·不同发芽床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15-21页 |
·短花针茅 | 第15-16页 |
·大针茅 | 第16页 |
·克氏针茅 | 第16页 |
·贝加尔针茅 | 第16-21页 |
·四种针茅种子活力测定 | 第21-27页 |
·电导法 | 第21-22页 |
·电导率测定 | 第21页 |
·针茅种子电导率及其他活力指标间的相关系数 | 第21-22页 |
·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 | 第22-23页 |
·TTC 染色测定法 | 第23-25页 |
·短花针茅 | 第23-24页 |
·大针茅 | 第24页 |
·克氏针茅 | 第24页 |
·贝加尔针茅 | 第24-25页 |
·TTC 定量法测定种子活力 | 第25-27页 |
·希氏砖砾法测定种子活力 | 第27页 |
·低温测定种子活力 | 第27页 |
·贮藏时间对针茅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7-29页 |
·野外播种实验 | 第29-30页 |
·幼苗生长过程的观测 | 第30-32页 |
·短花针茅 | 第30页 |
·大针茅 | 第30-31页 |
·克氏针茅 | 第31页 |
·贝加尔针茅 | 第31-32页 |
4 讨论 | 第32-37页 |
·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 第32-34页 |
·温度-恒温与变温 | 第32-33页 |
·种子稃皮和胚乳 | 第33页 |
·不同基质的发芽床 | 第33-34页 |
·贮藏时间 | 第34页 |
·种子活力的测定 | 第34-37页 |
·针茅种子死活的判断 | 第35页 |
·电导率测定针茅种子活力 | 第35页 |
·适合于判断针茅种子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35-36页 |
·TTC 染色法测定种子活力 | 第36-37页 |
·浸种时间、染色温度、染色时间三者之间关系 | 第36页 |
·四唑浓度 | 第36-37页 |
·野外播种试验 | 第37页 |
5 结论 | 第37-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