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耸结构风洞试验模型设计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6页 |
| ·前言 | 第9页 |
| ·风对结构的相互作用 | 第9-13页 |
| ·大气边界层风特性 | 第9-11页 |
| ·风对结构的作用 | 第11-13页 |
| ·高耸塔台结构抗风意义 | 第13-14页 |
| ·高耸结构风振响应研究方法 | 第14-25页 |
| ·风洞试验研究 | 第14-20页 |
| ·风洞试验现状 | 第14页 |
| ·风洞试验模型要求 | 第14-16页 |
| ·大气边界层的模拟 | 第16-18页 |
| ·试验设备 | 第18页 |
| ·相似准则 | 第18-20页 |
| ·理论研究 | 第20页 |
| ·计算风工程 | 第20-21页 |
| ·高耸结构风工程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 ·结构的顺风向响应 | 第21-22页 |
| ·结构的横风及扭转响应 | 第22-25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表面压力测量风洞试验模型设计 | 第26-34页 |
| ·前言 | 第26-27页 |
|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27-28页 |
| ·风洞设备 | 第27-28页 |
| ·测量仪器 | 第28页 |
| ·风场的模拟 | 第28-32页 |
| ·模型设计 | 第32-34页 |
| ·模型设计方法与要点 | 第32页 |
| ·工程实例 | 第32-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页 |
| 第三章 静力三分力系数测量风洞试验的模型研究 | 第34-39页 |
| ·前言 | 第34-35页 |
| ·测力天平 | 第35-36页 |
| ·天平 | 第35页 |
| ·天平的要求 | 第35页 |
| ·天平校核 | 第35页 |
| ·测试原理 | 第35-36页 |
| ·数据采集 | 第36页 |
| ·测力模型设计 | 第36-39页 |
| ·模型设计方法与要点 | 第36-37页 |
| ·工程实例 | 第37-38页 |
| ·试验内容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页 |
| 第四章 高耸结构气弹试验模型研究 | 第39-57页 |
| ·前言 | 第39页 |
| ·气弹模型设计方法与要点 | 第39-55页 |
| ·动力有限单元法的理论基础 | 第39-42页 |
| ·结构的动力学方程 | 第39-41页 |
| ·结构自振特性的有限元模拟 | 第41-42页 |
| ·观光塔结构基本资料 | 第42-43页 |
| ·观光塔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动力特性分析 | 第43-48页 |
| ·观光塔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3-47页 |
| ·观光塔结构三维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47-48页 |
| ·气弹模型设计要点 | 第48-51页 |
| ·模型结构相似 | 第48-49页 |
| ·模型风场相似 | 第49-50页 |
| ·结构测振试验的相似条件 | 第50-51页 |
| ·工程实例 | 第51-55页 |
| ·模型几何缩尺比的确定 | 第51页 |
| ·模型的设计和制作 | 第51页 |
| ·设计风速和试验风速 | 第51-52页 |
| ·设计基本风速 | 第51页 |
| ·观光塔的设计基准风速 | 第51-52页 |
| ·观光塔水箱处设计风速 | 第52页 |
| ·试验风速的确定 | 第52页 |
| ·实际测振模型参数相似比 | 第52-53页 |
| ·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53-55页 |
| ·气弹模型风洞试验内容 | 第55-57页 |
| ·测点布置和试验工况布置 | 第55-56页 |
| ·测试仪器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7-59页 |
| ·本文的结论 | 第57-58页 |
|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58-59页 |
| 附录1 杭州湾测压点布置图 | 第59-65页 |
| 附录2 不考虑桩土作用观光塔振型图 | 第65-66页 |
| 附录3 仅 X、Y方向考虑桩土作用观光塔振型图 | 第66-68页 |
| 附录4 考虑每隔90~0土对桩作用观光塔振型图 | 第68-69页 |
| 附录5 考虑每隔45~0土对桩作用观光塔振型图 | 第69页 |
| 附录6 含 TMD全塔振型图 | 第69-70页 |
| 附录7 设计模型振型图(不考虑 TMD) | 第70-72页 |
| 附录8 设计模型振型图(考虑 TMD)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