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9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9-37页 |
·前言 | 第19-21页 |
·含染料有机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 第21-27页 |
·物理法 | 第21-23页 |
·化学法 | 第23-24页 |
·混凝法 | 第23页 |
·氧化法 | 第23页 |
·电化学法 | 第23-24页 |
·物理化学法 | 第24页 |
·生物法 | 第24-25页 |
·联用技术 | 第25-27页 |
·生物活性炭(BAC)在城市污水及含染料有机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 第25-27页 |
·生物陶粒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7页 |
·曝气生物滤池(BAF) | 第27-30页 |
·曝气生物滤池的发展简介 | 第27-28页 |
·BAF基本工作原理和工艺特点 | 第28-29页 |
·曝气生物滤池主要形式 | 第29-30页 |
·曝气生物滤池在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 第30页 |
·曝气生物滤池目前研究的重点 | 第30页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研究内容 | 第31页 |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课题的创新性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第二章 试验概况与研究的内容 | 第37-48页 |
·试验概况 | 第37-39页 |
·试验水质 | 第37页 |
·试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 第37-39页 |
·试验设备及参数表 | 第39页 |
·试验材料 | 第39-43页 |
·曝气生物滤池中填料的选择原则 | 第39-40页 |
·活性炭的选择 | 第40-42页 |
·陶粒的选择 | 第42-43页 |
·填料组合的优点 | 第43页 |
·试验目的与测试分析项目 | 第43-46页 |
·试验目的 | 第43-44页 |
·测试项目及方法 | 第44页 |
·色度测试方法 | 第44-45页 |
·有关测试标准曲线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第三章 曝气生物滤池的启动 | 第48-62页 |
·氧总传递系数(K_(La))的测定 | 第48-52页 |
·基本原理 | 第48-49页 |
·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50-52页 |
·曝气生物滤池的挂膜 | 第52-55页 |
·试验材料 | 第52页 |
·试验方法 | 第52-53页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55页 |
·曝气生物滤池的挂膜过程及理论分析 | 第55-60页 |
·曝气生物滤池挂膜的启动 | 第55-56页 |
·曝气生物滤池挂膜过程的理论分析 | 第56-57页 |
·曝气生物滤池中微生物相的分析 | 第57-60页 |
·本章结论 | 第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第四章 曝气生物滤池运行的影响因素及工艺参数优化 | 第62-93页 |
·气水比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第62-69页 |
·气水比对NH_4~+-N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2-65页 |
·气水比对CODcr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5-66页 |
·气水比对SS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6-68页 |
·气水比对色度和浊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8-69页 |
·气水比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 | 第69-72页 |
·水力负荷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第72-77页 |
·水力负荷对CODcr去除的影响 | 第73-74页 |
·水力负荷对NH_4~+-N去除的影响 | 第74-75页 |
·水力负荷对SS去除的影响 | 第75-76页 |
·水力负荷对浊度、色度去除的影响 | 第76-77页 |
·温度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第77-81页 |
·温度对NH_4~+-N去除的影响 | 第79-80页 |
·温度对CODcr去除的影响 | 第80-81页 |
·进水浓度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81-87页 |
·有机物浓度对反应器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81-85页 |
·氨氮浓度对反应器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85-87页 |
·氨氮浓度对氨氮去除的影响 | 第85-86页 |
·氨氮浓度对有机物去除的影响 | 第86-87页 |
·pH对CODcr及NH_4~+-N去除的影响 | 第87-88页 |
·本章结论 | 第88-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第五章 曝气生物滤池中的同步硝化反硝化 | 第93-115页 |
·传统生物脱氮机理 | 第93-97页 |
·同化作用 | 第94页 |
·氨化作用 | 第94页 |
·硝化作用 | 第94-96页 |
·反硝化作用 | 第96-97页 |
·生物脱氮的其它理论 | 第97-99页 |
·好氧反硝化 | 第97-98页 |
·厌氧氨生物氧化 | 第98页 |
·亚硝酸型生物脱氮 | 第98-99页 |
·同时硝化反硝化 | 第99-100页 |
·BAF深度废水处理中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及影响因素 | 第100-108页 |
·沿程脱氮影响因素及短程硝化反硝化现象 | 第100-104页 |
·试验概况 | 第100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4页 |
·同时硝化反硝化(SND)影响因素 | 第104-108页 |
·试验概况 | 第104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4-108页 |
·BAF中同步硝化反硝化的机理探讨 | 第108-111页 |
·同步硝化反硝化影响的机理 | 第108-110页 |
·pH值 | 第108页 |
·温度 | 第108-109页 |
·DO、底物和BAF结构 | 第109-110页 |
·生物膜中细菌种群的分布特征和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110-111页 |
·本章结论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第六章 曝气生物滤池的运行性能与滤层高度的关系 | 第115-129页 |
·污染物沿滤床深度去除效果 | 第115-120页 |
·有机物沿滤床深度去除效果 | 第115-116页 |
·NH_4~+-N沿滤床深度去除效果 | 第116-118页 |
·SS沿滤床深度去除效果 | 第118-119页 |
·浊度沿滤床深度去除效果 | 第119页 |
·色度沿滤床深度去除效果 | 第119-120页 |
·水力负荷对曝气生物滤池沿程去除污染物的影响 | 第120-126页 |
·沿程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对SS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对浊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对色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本章结论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29页 |
第七章 曝气生物滤池的运行周期及反冲洗 | 第129-145页 |
·滤池的运行周期 | 第129-130页 |
·运行周期的试验确定 | 第130-132页 |
·通过水头损失判断运行周期 | 第130-131页 |
·试验概况 | 第130页 |
·试验结果 | 第130-131页 |
·通过出水水质判断运行周期 | 第131-132页 |
·试验概况 | 第131页 |
·试验结果 | 第131-132页 |
·曝气生物滤池(BAF)反冲洗 | 第132-140页 |
·滤池反冲洗目的 | 第132-133页 |
·滤池反冲洗原理及方式 | 第133-136页 |
·单一水反冲洗技术面临的难题 | 第133-134页 |
·气水反冲洗工艺原理及应用 | 第134-136页 |
·反冲洗强度和时间的确定 | 第136-140页 |
·反冲洗强度的确定 | 第136页 |
·反冲洗时间的确定 | 第136-140页 |
·反冲洗效果的评价 | 第140-142页 |
·滤池生化恢复时间 | 第140-141页 |
·滤池反冲洗前后微生物耗氧速率的变化 | 第141页 |
·滤池反冲洗前后载体表面膜的状况 | 第141-142页 |
·本章结论 | 第14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5页 |
第八章 曝气生物滤池净化机理及反应动力学的探讨 | 第145-166页 |
·曝气生物滤池的净化机理 | 第145-152页 |
·生物膜降解有机物的机理 | 第146-149页 |
·生物膜一般结构与种群分布 | 第149-150页 |
·生物活性炭降解有机物的机理 | 第150-152页 |
·曝气生物滤池(BAF)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 第152-162页 |
·基本方程 | 第152-155页 |
·液膜扩散方程 | 第153页 |
·基质在生物膜内的扩散传质及生物降解 | 第153-155页 |
·生物膜内的微生物生长与自身氧化之间的关系 | 第155页 |
·边界条件 | 第155页 |
·曝气生物滤池动力学模型 | 第155-158页 |
·几点假设 | 第155页 |
·模型求解 | 第155-158页 |
·模型在试验中的运用 | 第158-162页 |
·CODcr去除率与填料高度关系式的确定 | 第158-160页 |
·BAF降解动力学的探讨 | 第160-162页 |
·本章结论 | 第162-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66页 |
第九章 纤维素基离子交换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含重金属有机废水中的初步应用 | 第166-185页 |
·试验概况 | 第167-170页 |
·纤维素基离子交换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 第167-168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167页 |
·天然纤维素的碱处理改性 | 第167页 |
·碱处理天然纤维素的氧化及其产物的处理 | 第167-168页 |
·氧化产物羧基质量分数的测定 | 第168页 |
·氧化产物的FTIR分析 | 第168页 |
·氧化产物的广角X衍射(WAXD)分析 | 第168页 |
·氧化产物的固相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168页 |
·氧化纤维素吸附性能的测定 | 第168-169页 |
·静态吸附容量 | 第168-169页 |
·等温吸附 | 第169页 |
·复合式BAF滤池处理含重金属有机废水 | 第169-170页 |
·试验水质 | 第169页 |
·试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 第169-17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70-175页 |
·碱处理纤维素的氧化及其产物的结构表征 | 第170-175页 |
·碱浓度对碱处理纤维素选择性氧化速率的影响 | 第170-172页 |
·碱处理时间对纤维素选择性氧化速率的影响 | 第172-173页 |
·碱处理纤维素氧化产物的结构表征 | 第173-175页 |
·碱处理纤维素氧化产物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 | 第175-181页 |
·羧基含量的影响 | 第175-176页 |
·吸附时间的影响 | 第176-177页 |
·纤维素浆粕的碱处理浓度的影响 | 第177-181页 |
·复合式BAF处理含重金属有机废水的初步探索 | 第181-182页 |
·本章结论 | 第182-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85页 |
第十章 全文总结 | 第185-18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 第188-189页 |
致谢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