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10页 |
英文提要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1-27页 |
一书韵诗情—中国诗学思想与书学理论关系初探 | 第11-20页 |
二“蔡”为何人 | 第20-21页 |
三对宋“书法四大家”诗学思想与书学理论比较研究的意义 | 第21-27页 |
第一章 论苏轼“尚意”的文学艺术观 | 第27-100页 |
第一节 书要通其意言需发吾心 | 第27-38页 |
第二节 心忘其手手忘笔好诗冲口谁能择 | 第38-57页 |
第三节 凛然一家求新意 不废前人取其神 | 第57-67页 |
第四节 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 | 第67-74页 |
第五节 技道两进 以一含万 | 第74-83页 |
第六节 诗、书双璧情、意交融 | 第83-90页 |
第七节 论书诗艺术分析 | 第90-100页 |
第二章 论黄庭坚诗学思想和书法理论的互通与互补 | 第100-138页 |
第一节 诗书本一律 形神实互通 | 第100-103页 |
第二节 可以百为不可俗 求拙重韵自闳深 | 第103-113页 |
第三节 随人作计终后人 自成一家始逼真 | 第113-117页 |
第四节 字中有笔如句眼 点铁夺胎为本真 | 第117-122页 |
第五节 心自书空不书纸 波澜莫二承前人 | 第122-126页 |
第六节 以书补诗为求闲适 沉着痛快难觅知音 | 第126-129页 |
第七节 论书诗艺术分析 | 第129-138页 |
第三章 论米带文学艺术观中的“自我”意识 | 第138-163页 |
第一节 意足我自足 放笔一戏空 | 第138-148页 |
第二节 书入晋人求高古 诗寻唐音有己心 | 第148-153页 |
第三节 不问拙工暗求工 戏笔自然真性情 | 第153-158页 |
第四节 论书诗艺术分析 | 第158-163页 |
第四章 论蔡襄对前代文艺思想的继承 | 第163-183页 |
第一节 以人为本 重在品格 | 第163-169页 |
第二节 有意于古 博采众家 | 第169-174页 |
第三节 楷正中军严 诗成多锤炼 | 第174-183页 |
第五章 对宋代“四大家”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的比较研究 | 第183-204页 |
第一节 任性而为有创新 理性思考亦传神 | 第184-188页 |
第二节 诗、书互补 情、理交融 | 第188-194页 |
第三节 复古功绩大 创新影响深 | 第194-198页 |
第四节 点画之间显个性 清诗锻炼得精神 | 第198-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10页 |
后记 | 第210-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