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0页 |
·高稳定性高精度馈源国际研究现状和研究水平 | 第9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6页 |
·单电子隧道效应与库仑阻塞现象 | 第9-12页 |
·单电子匣与单电子晶体管 | 第12-14页 |
·利用单电子隧道效应建立电流量子基准的基本原理 | 第14-16页 |
·实验系统的要求和高稳定度高精度馈源的性能特点 | 第16-19页 |
·本设计所完成的工作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两路馈源电路的硬件研制 | 第20-35页 |
·两路馈源的硬件设计方案 | 第20-21页 |
·研发计划以及三阶段目标板的研制目标 | 第21页 |
·两路馈源硬件电路的设计和实现 | 第21-34页 |
·电源供电电路的设计和实现 | 第21-25页 |
·D/A 模拟输出部分的设计 | 第25-29页 |
·微控制器外围电路的设计 | 第29-32页 |
·微控制器到AD760 之间光电耦合隔离电路的设计 | 第32-34页 |
·PCB 电路板的设计制作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微控制器内嵌软件编制 | 第35-48页 |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及其开发工具 | 第35-36页 |
·微控制器资源及特殊控制功能寄存器介绍 | 第36-40页 |
·Philip589LPC932A1 拥有的资源和性能 | 第36-38页 |
·资源及对应特殊功能寄存器(SFR)介绍 | 第38-40页 |
·嵌入程序的编制 | 第40-48页 |
·嵌入程序的设计方案 | 第40-42页 |
·系统初始化程序 | 第42-43页 |
·口线模拟SPI 时序的程序 | 第43-44页 |
·D/A 的转换程序 | 第44-45页 |
·AD760 双极性清零时序以及清零子程序 | 第45-46页 |
·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单片机和PC 通信协议设计及接口通讯程序实现 | 第48-57页 |
·上位机与下位机通讯协议设计 | 第48-49页 |
·单片机与上位PC 通信的嵌入程序 | 第49-51页 |
·上位机软件设计方案 | 第51-53页 |
·AD760186it 电压调制字说明 | 第51-52页 |
·上位机软件流程图 | 第52-53页 |
·Labview 简介及其串行通信模块 | 第53-55页 |
·PC 端控制软件的设计实现 | 第55-57页 |
·虚拟前面板的设计 | 第55-56页 |
·源代码实现 | 第56-57页 |
第五章 误差来源分析以及校准方法 | 第57-63页 |
·AD760 自校准原理 | 第57-58页 |
·自校准时序及单片机自校准子程序 | 第58-61页 |
·其他输出误差来源的分析及校准方法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3-66页 |
·与Stanford Research 的SR830 D/A 输出性能比较 | 第63页 |
·实验使用效果 | 第63-64页 |
·仍存在的不足和需要去做的工作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硕士期间个人简历以及研究成果 | 第68页 |